一、颈源性头痛
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1983年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颁布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1995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亦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被广为接受。早期关于颈源性头痛的描述是几乎完全局限于一侧的中到重度头痛,始于颈部或枕部,最后可扩散至前额和颞部。间歇性发作,早期持续时间不等,以后发作愈发频繁,疼痛时轻时重。临床症状和体征显示颈部受累。
二、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
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进行分类:
1、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
2、肌源性疼痛: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
三、颈源性头痛的机制:
1、颈源性头痛的炎性机制
(1)高位颈神经的分支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在附着处的刺激及损伤。压迫和刺激这些神经时在头皮上可出现感觉减退、过敏或感觉缺失。
这些颈神经的感觉纤维支配范围可向前延伸到前额部、颞部、眶下部,受卡压或炎症刺激时可出现牵涉性头部疼痛、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类似鼻窦、耳部或眼部疾病的表现。另外,第1、2、3颈神经离开椎管后穿行在柔软的肌肉组织内,当软组织发生炎症、缺血、损伤、压迫或刺激神经时,引发颈源性头痛。
(2)Martelletti在实验中发现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血清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
2、会聚理论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
认为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是高位颈神经所支配的结构发生病损而引起的高位颈神经伤害性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过高位颈神经传入纤维之间及高位颈神经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中枢会聚,使伤害感受性输入产生紊乱而形成的一种牵涉痛。
四、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一)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物理治疗,同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二)神经阻滞注射疗法
在相应的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诊断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注射治疗前,仔细分析病情,确认具体病灶部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注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给与评估和验证。当初次或开始的两次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再次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近年推荐综合治疗,即局部神经阻滞+药物+非药物。
(三)神经毁损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者,经患者同意,可采用在影像引导下行微创消融阻滞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