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戴安娜王妃原可获救(11.15am)
(伦敦讯)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指出,进行全球第一起心脏移植手术的柏纳德医生(Christian Barnard)在即将发行的新书中表示,戴妃如果在车祸发生10分钟内,马上被送进医院抢救,戴妃原本有机会活命。
患者:一名来自黄石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于2004年9月26日在协和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目前一切情况良好,患者生活自如,饮食起居如常,听音乐,看小说,安然自得。而在这之前,已经被医院下了好几遍病危通知书,完全靠药物维持生命。患者自己觉得,生死两重天。哪个感觉的不一样,莫样说都不过份。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夏家红
以心换心,心心相映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也不断的深入,内外科治疗水平目前已经能够解决大多数的病种,然而大约10%以上的患者用常规的治疗办法整不好,那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心脏移植了。
心脏移植通俗的讲,就是把患者自己不中神的心脏去掉,然后把健康的心脏放进来。手术操作本身蛮简单,就像把进水管和出水管一接一样的,把好心和自己的动静脉接在一起就行了。
以心换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类心脏移植的研究和发展有几十年了,真正的应用到临床,并取得长期的存活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不过心脏移植成功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非常好,患者就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百事都可以做,那还真是心心相映,好的很。
心脏移植好,配型是关键
前面讲了,心脏移植的手术好做,就是手术后难办。其原因就是排斥反应。人体有一个很大的饿特点,就是只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别人的东西,一旦别人的心脏放进来了,人体其他的组织和器官就会想办法把这个心脏杀死,排斥掉,这就是所谓的排斥反应。如果排斥反应不处理好,移植手术就是白做了的。
解决排斥反应的第一关就是配型配好。简单的讲,就是找一个跟自己蛮相象的心脏,尽量让自己其他的组织和器官分辨不出来。目前对心脏移植配型的观念还有分歧,比较经典的看法是血型相符,淋巴毒试验阴性,自身组织相容性抗原位点接近,最好是越相同越好。当然,完全相同的心脏配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目前供体来源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找到25%的相同点就很不错了。剩下的工作就交给抗排斥反应的药物来控制。
儿童心脏移植 严重心脏病患儿的救星
近几十年心脏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复杂心脏病患儿接受了心脏移植并由此获得了新生。在一些著名的心脏移植中心,新生儿的心脏移植五年存活率已达到80%,心脏移植已经成为严重心脏病患儿的救星。
成功的心脏移植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供体和受体的血型要相配。在欧美国家,血型以“O”型居多,即使这样,有限的“O”型血供体心脏,仍然满足不了众多患儿的需求。而且一旦出现较为少见的“A”血型或“AB”血型的心脏供体也往往因为血型不合而白白浪费了。婴儿心脏移植目前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合适的供体,许多患儿因找不到供体而在无奈的等待中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ABO血型系统不合的供体与受体之间的器官移植一直是心脏移植的禁忌,这是因为受体(即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对移植物内存在的供体血型抗原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此反应因为发生在宿主接受移植物之后的较短的时间内,故称之为超急性免疫排斥。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12-14月龄时才产生较高水平的血型抗体。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婴儿也缺乏激发超急性免疫排斥所需的补体(一种参与免疫反应的分子)水平。因此,在婴儿早期,血型不合的供-受体之间行心脏移植是可行的。
最近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小组对能否在血型不合的供-受体间移植心脏做了研究。他们比较了心脏病患儿在接受ABO血型相合的心脏或不合的心脏移植后的超急性移植排斥的发生率。这20名婴儿均在出生4小时至14月龄之间,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中10例接受ABO血型相配的供体心脏移植,其余10例则接受ABO血型不合的心脏移植。结果发现,除了两例患儿因为其它原因早期死亡以外,80%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移植后存活。随访期为11个月至4.6年,在此期间未发现有超急性排斥的发生,也未发现与血型不合有关的疾病的发生。看来,ABO血型不合的婴儿心脏移植只要在婴儿早期即产生血型抗体之前进行是安全的。
面对有限的供体心脏,此研究又能给那些焦急等待合适供体心脏的心脏病患儿及家长带来多少的希望和欣慰!
心脏移植,想说爱你不容易
心脏移植虽然已经成为危重心脏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和最后的防线,但是种种原因限制了心脏移植的广泛应用。
供心来源有限。即使在通过了相关法律的国家,也有大量的患者在排队等候跟自己相象的心脏来延长自己的生命。经常有患者等不到这一天的到来而撒手尘寰。在没有相关法律的国家就只有通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捐赠等方法。肾脏有两个,捐一个无所谓,但心脏只有一个。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供心的保存时间有限。在现有的保存手段下,活体心脏只能在4至6个小时内保持可移植的健康状态,这使得全球每年有超过1万名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因捐赠的活体心脏在运输路途中已丧失活性而死在绝望的等待中。可喜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捐赠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发明了一种新型保存活体心脏的装置。这种装置使得活体心脏在离开人体后可在12个小时内持续跳动并保持有效活性。这一保存时间比目前的极限保存时间整整延长了6个小时。这对正常人而言毫不起眼的6个小时对正在手术台上等待捐赠心脏的病人来说意味意着延续生命的希望。据报道,这种新型保存方法名为便携式器官保存体系(POPS),其工作原理是将捐赠的活体心脏放置在模拟的人体环境中。新鲜的血液,氧气照常流经心脏的各血管和心室,使之在模拟条件下继续收缩跳动,从而保持活性。
费用昂贵。即使在美国等医疗保险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心脏移植也是高消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心脏移植则更是让绝大数患者望而却步。不仅手术费用上10万圆,手术以后每月上千圆的抗排斥反应药费,也蛮吓人。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类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心脏移植一定会成为一种老百姓大众化的治疗手段。
搞笑一则:
约翰逊嘲笑共和党政敌说:
“有一位老人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有三颗心脏可供选择,一颗是18岁运动员的,第二颗是19岁舞蹈家的,第三颗是75岁银行家的。这位病人询问银行家的政见,得知他是一位共和党人。了解这一点后,这位病人选择了银行家的心脏。
“移植手术相当成功。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宁愿选择75岁老人的心脏,而不要充满生气的年轻人心脏,他说:‘我需要一颗我知道从未用过的心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