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流动人群的增多、不能有效控制传染源及艾滋病流行而并发结核感染病例的增多等原因,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75.22%。全国结核病会议所倡导的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治疗肺结核的化疗原则,完全适合脊柱结核化疗的实施。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有:
异烟肼5(4-6)mg/公斤体重/每天 (最大剂量不超过300mg)
利福平 10(8-12)mg/公斤体重/每天 (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
吡嗪酰胺25(20-30)mg/公斤体重/每天
乙胺丁醇15(15-20)mg/公斤体重/每天
链霉素 15(12-18)mg/公斤体重/每天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初次治疗的骨结核病人推荐的结核治疗方案是:
2HREZ/7HR 即2个月的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7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沉并随诊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脊柱结核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可考虑手术:
①寒性脓肿广泛流注出现了继发性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不能耐受病灶清除术时可作切开排脓挽救生命。
② 局部出现不稳、后凸畸形角度大于60度或者压迫脊髓,出现顽固性疼痛及神经受损的表现,则需要通过有前路或后路手术清除病灶、解除压迫、稳定局部脊柱。
③ 陈旧性结核出现了局部后凸畸形引起了相应症状,如疼痛、脊髓功能受损等,此外那些病变已经治愈但残留有严重畸形,10年到20年后截瘫仍可能发生,因为骨性突出物上的脊髓延伸,产生神经胶质增生导致截瘫。因此矫正畸形、解除脊髓受压、稳定脊柱对于这部分病人十分必要。
手术后的处理:
手术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因此手术前及手术后都需要规律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一般建议患者卧床休息3个月。如果没有做内固定的患者,更应该通过石膏或支具严格制动。如果行了内固定的患者,则可在支具保护下适当活动,但还是建议大部分时间以卧床休息为主。加强营养和全身支持治疗。手术后病情恶化或术后复发者大部分是没有坚持规律的药物治疗或者局部制动不充分。术后3个月复查X片,如果提示局部稳定(植骨愈合等)则可恢复正常日常活动,但是支具还是建议继续佩戴3个月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