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培根的名言:
Every man owes it a debt to his profession to put on record
whatever he has done that might be of use to others.――Francis Bacon (1561-1626)
芬兰赫尔辛基神经外科 Juha Hernesniemi教授是目前国际神经外科界公认的脑血管病顶级权威,脑血管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代表性领袖人物。2014年11月我曾于芬兰赫尔辛基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跟从Juha Hernesniemi教授学习,获益匪浅。
松果体肿瘤种类多样,常常表现有严重的临床症状。由于松果体区存在极为重要的深静脉系统以及中脑、间脑结构,所以松果体肿瘤切除手术是神经外科极复杂、风险极高的手术,被神经外科界公认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这里,我详细介绍Juha Hernesniemi教授有关松果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从1980年――2007年共119例)。
【松果体肿瘤手术的发展历史】
松果体区位于脑的深部,周围环绕着极为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Horsley、Brummer和Schloff第一次实施的此类手术入路,结果非常糟糕。Oppenheim和Krause于1913年第一次报道了成功切除松果体肿瘤的病例。8年后,Dandy采用经胼胝体入路切除3例松果体肿瘤,但是结果仍然很糟糕。1926年,Krause使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了3例松果体肿瘤,无手术死亡。经过前人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尝试着开展松果体肿瘤手术,但是仍然维持着很高的死亡率。1931年,Van Wagenen提出经右顶叶和侧脑室实施经皮层-侧脑室入路到达松果体区。随后,Suzuki于1965年使用该入路完成了19例松果体肿瘤切除,术后仅有2例未发生并发症。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由幕下小脑上(Krause提出,Stein改进)和经小脑幕枕部纵裂手术入路(Poppen提出,Yasargil改进)以大大降低了手术病死率。此外,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对解剖知识的深入了解,以及围手术期护理和麻醉技术的提高,使得松果体区病变的外科治疗效果得以显著改善,病死率几乎为零。
Juha Hernesniemi教授的这组119个病例中,107例松果体肿瘤,6例Galen静脉畸形,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AVM,主要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Juha教授对于手术原则的理解和贯彻遵循着Francis Bacon和Drake的哲学理念: “ simple, fast and preserves normal anatomy.”
【松果体区解剖考虑】
松果体周围的脑深部静脉和神经结构极为复杂,对设计手术入路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该部位的手术解剖主要集中于Galen静脉等深静脉及其分支。Chaynes极为详尽的介绍了这些血管解剖,这使得我们可以更方便的专注于手术相关解剖。之所以幕下小脑上入路适合于切除松果体病变,正是因为这些大静脉中绝大多数位于该入路的上方。
【松果体区】
松果体区的背侧为四叠体池,呈锥形,其顶部为胼胝体压部的下表面。
松果体区前壁的上部分由松果体、缰三角和内侧的缰连和、外侧的丘脑枕内侧部构成。
松果体前壁的中部分由四叠体池的被盖构成,而松果腺体则位于成对的上丘之间。
松果体前壁的下部分则由位于中线的蚓舌和两侧的小脑上脚构成。
松果体区的底面由小脑的上腹侧面构成。
松果体区的外侧面构成:前部为穹窿脚,后部为枕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下方)。
松果体区的底和顶之间的夹角:Galen静脉进入直窦。
【Galen静脉及其分支】
Galen静脉起源于松果体后方数毫米处,该静脉本身的长度从数毫米至1英寸不等。Galen静脉向后外侧走行、引流至直窦(直窦距松果体顶约1cm)。依据Chaynes的研究,Galen静脉所接受的引流静脉包括:
1. 大脑内静脉:起源于Monro孔的后界,与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相汇合。两根大脑内静脉走行于三脑室顶,之间没有任何桥静脉相连。大脑内静脉于胼胝体压部下方走行,达松果体外侧,然后向上走行,汇入Galen静脉。
2.小脑中央前静脉和蚓上静脉:这些静脉走行于小脑中脑裂间隙和小脑上脚上方。它们既可以分别汇入Galen静脉,也可以作为一个主干(即:小脑上静脉)汇入。
3.基底静脉:沿视束向后下内方走行,在小脑脚和钩回之间向外侧走行,最后进入四叠体池。其汇入Galen静脉的位置位于大脑内静脉汇入点的下方。
4.枕内侧静脉:这个静脉起源于枕叶的下内侧面,引流枕叶内侧面,向前内侧走行,汇入Galen静脉的外侧部。
【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小脑幕枕部纵裂入路相关的动脉】
2根脉络膜后动脉:内侧支和外侧支。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近端的后内侧部(位于脚间池内),然后在环池内走行(与大脑后动脉并行),血液供应上-下丘和松果体,然后沿三脑室脉络膜组织走行。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在Monro孔处向后折返,进入侧脑室的脉络丛,与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相互吻合,血液供应丘脑前核、内侧膝状体和丘脑枕。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走形于环池内,经脉络裂进入侧脑室脉络丛,与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形成吻合支。脉络膜后外侧动脉负责外侧膝状体和部分丘脑的血供。
四叠体动脉或顶盖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向内侧与后交通动脉相接。走形于环池内,负责上丘的血供。小脑上动脉的分支负责下丘的供血。
枕叶内侧动脉是大脑后动脉的延伸分支,发出距状动脉进入距状沟、顶枕动脉进入顶枕沟。
【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
手术体位
坐位,幕下入路的暴露需要头部向前屈曲30°(下颌与锁骨之间约为2横指宽度)。这个角度可使小脑幕几乎呈水平位,方便手术医生操作。
皮肤切口
正中或旁正中切口,起于枕外隆突上,向颈枕方向延伸,长约3-5cm。剥离颈后肌群,向外侧牵拉,显露枕骨。 常规使用2个弧形自动牵开器,可能的情况下,不剥离中线部位的肌肉,以避免出血。
开颅
于枕外隆突上旁正中钻孔。对于年轻的病人,仅钻孔一个即可。而对于老年人,由于硬脑膜粘连,所以需要钻孔2-3个。
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窦汇的位置,它的损伤可导致致命的灾难性结果,所以在开颅过程中,关键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好窦汇和两侧横窦。 在剥离粘附在枕内隆突的硬脑膜时,我们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弧形剥离子。围绕横窦铣刀游离一个小骨瓣。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由于静脉的出血而导致的气栓并非少见,不过,通过心前区多普勒是能够监测到的,或是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小于3.0mmHg)也可监测到。 静脉出血的位置可通过压迫、闭合颈静脉来迅速探查发现。
打开硬脑膜和肿瘤切除
通常为“Y”型切开硬脑膜,而对于旁正中开颅而言,硬脑膜瓣向横窦方向牵拉(单侧),而左右小脑半球硬脑膜均切开者,则将硬脑膜瓣向横窦、窦汇防线牵拉固定。 小脑镰中线窦有时可避开,万一必须要面对时,则需仔细缝扎、双极电凝烧灼以及使用生物胶止血。其实,在坐位时这种出血并不明显,而俯卧位则不然。
为了更好的暴露术野,小脑上静脉及小脑表面的引流静脉可以电凝切断,这并不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较为安全的操作是,尽可能靠近小脑切断引流静脉,而不是靠近小脑幕。当然,我们要尽可能的保护好这些引流静脉,以降低术后发生静脉梗塞性出血的几率。
在完全分离小脑和小脑幕之间的蛛网膜和引流静脉后,小脑组织则自然下垂,这样就可以创造非常好的手术视野,而不需要牵拉脑组织。
如果有必要,可以打开枕大池、释放脑脊液,进一步显露手术视野。沿手术路径,到达中脑背侧蛛网膜池,打开释放脑脊液,进一步扩大手术空间以利进一步分离。这时,需要在深蓝色的蛛网膜池内清楚地辨认深静脉,这点至关重要。显露小脑中央前静脉,如若必要,可以电凝切断以利充分暴露Galen静脉及其下方的解剖结构。这是手术最重要的部分。有时,该部位的蛛网膜因为受肿瘤刺激的影响而异常增厚,这给解剖分离制造了困难。通常,我们先从外侧开始分离,在找到小脑前中央静脉后,再追踪溯源,在分离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脉络膜后动脉。
先从肿瘤外侧开始分离,利用吸引器和电凝进行瘤内减压,直至显露三脑室后部。超声吸引刀在松果体肿瘤手术中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是因为手术的操作空间太小,尤其是在处理肿瘤的前方时,需要超长的器械。部分病例中,我们也仅仅是部分切除肿瘤,因为肿瘤的性质为恶性,且已侵蚀了周围重要的结构。
肿瘤表面经常覆盖有一层厚厚的蛛网膜,掩盖了瘤体。用显微剪、双极镊子打开蛛网膜后,就可显露肿瘤,然后立即切取部分肿瘤送检病理。使用吸引器和双极电凝进行肿瘤内切除,同时电凝肿瘤内的血管。当完成肿瘤内充分减压后,使用水分离技术使肿瘤囊壁与周围静脉充分游离。进入肿瘤的滋养血管可电凝切断。三脑室后部完全打开,释放脑脊液,以创造额外的空间分离剩余的肿瘤组织。
处理后连和下方的角落时,要十分小心,因为该部位哪怕是最轻微的出血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在该部位,哪怕是最细小的血管都需电凝切断,以避免在拖拽肿瘤时撕破这些血管。最后使用内镜进行探查。在我们的经历中,有两个病例的止血相当困难,一例是患有节细胞神经瘤的婴儿,另一例是患有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女病人。总而言之,仔细止血是最重要的,即使是三脑室内最小的凝血块,都有可能导致急性脑积水。
【经枕部纵裂入路】
这个手术入路主要用于处理松果体区血管畸形和脑膜瘤。
手术切口
最初,使用的是“U”型皮瓣,这是Yasargil最开始使用的。
现在,我们使用的旁正中直切口,长约7-8cm,使用2个自动牵开器撑开切口,一个在上、一个在下。通常我们选取右侧入路。
开颅
于中线钻孔一个,然后在仔细分离骨瓣下硬脑膜后,用铣刀游离3-4cm骨瓣。对于老年人,常需钻2个孔。
切开硬脑膜
在显微镜下切开硬脑膜。如果划伤矢状窦,需使用无创伤缝线进行修补。用双极电凝轻轻牵开枕叶以显露胼胝体压部下方区域。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一般不出血,因为枕叶很少有桥静脉。棉片保护枕叶后,放置牵开器。打开胼胝体后和中脑背侧蛛网膜池,释放脑脊液以创造足够的空间完成肿瘤切除。如有必要,可以使用刀片或显微剪切开大脑镰和小脑幕。切开小脑幕最安全、简便的方法是:于中线,从后向前切开长约1cm,这样可以避免损伤小脑上静脉的桥静脉,而如果从幕下入路,这根静脉常常会被牺牲掉。
小脑幕切开的长度应当足够,以使我们能够直视这些桥静脉,切口过小则增加止血难度。应非常注意避免损伤连接Galen大静脉的较大的静脉。这里,需要注意保护Rosenthal静脉,这根静脉经常会与深蓝色中脑背侧蛛网膜池相混淆。此外,还会碰到枕内静脉和骈周后静脉,这些静脉的损伤常会导致外侧同向性偏盲和静脉梗塞。
静脉止血方法:电凝和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胶是一种处理静脉出血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