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保暖坚持多喝水
专家介绍,老年人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用冷水洗脸,以免冷水的突然刺激而诱发心绞痛;洗衣、洗菜时应用温水。室内温度最好在18~25℃,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房间要经常通风。
冬季比较干燥,再加上冬季供暖,房间内空气湿度不够,尤其夜间体内血流缓慢,所以,老年人晚上不宜担心起夜而过分限水,反而要增加饮水量,减低血液黏稠度。脑梗死最易发生在天亮将起床时和刚刚起床后,因为此时血液黏滞度大,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有些老人为了减少起夜次数、睡好觉,晚饭后就开始控制饮水量,殊不知增加了血液黏滞度,增加中风发生几率。
注意监测血压合理用药
天冷引起的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病症,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定时监测血压。要积极控制血压,血压波动较大的高血压患者尽量服用长效降压药物,老年患者可能需要2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控制血压。
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等疾病者属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除需按照医嘱规律服用相应的药物外,还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波利维等药物,防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注意调整饮食平和心态
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冬季可以通过食补来御寒保暖、疏通血管。如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多食温热性质的食物。另外,要掌握好食用各种肉类食品的尺度,比如火锅、烤肉等。肉类食品容易造成血脂在短时间内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随之增加,可诱发急性脑梗死。
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激动是脑血管病的大忌,高血脂、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以免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
锻炼不宜太早不宜过量
在冬季老年人仍应坚持户外锻炼。这既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调整心态。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应大汗淋漓,以周身发热却尚未出汗即可。老年人活动时更应讲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日晨练应安排在太阳出来后,这时气温会有所上升,从而避免因冷空气刺激使血管骤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出现发病征兆及时送医
入冬以后,老年人应该特别注意自身的一些变化,如头疼、呕吐、肢体活动出现障碍等都可能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前兆。另外,当突然出现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行走不稳、言语含糊或手肩麻木时,应提放是血栓形成的前兆,或血栓已经形成,应及时就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