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因为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或有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多半发生在下肢。其发生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血液凝固性增高明显相关。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是以隐匿的方式出现的,常常经过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疾病形成期毫无知觉,等到出现症状病变已进入较重阶段,因此大多数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动脉壁首先出现炎症增生,并有钙质沉着,逐渐向管腔中心发展使血管出现狭窄,血管的狭窄可使远端组织相对缺血,血运储备降低,在运动量增加时,组织所需供血增加,而主干血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造成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堆集,使肌肉组织感觉疼痛不适,同时也刺激侧枝循环建立来满足组织血液供应需要,当病变不断发展使侧枝循环也闭塞时,则出现顽固性肢体疼痛。由于多处存在斑块,通常将此形容为“粥样”斑块,斑块中有软斑和硬斑,有些斑块较脆易碎脱落,脱落的斑块可随血流使远端血管阻塞,造成严重组织缺血坏死,同时脱落斑块处由于内膜下胶原的暴露可造成血栓形成,也可以使远端组织缺血坏死。
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肢体感觉寒冷,乏力,肌肉萎缩,皮肤变薄,皮肤不出汗,指甲变脆,部分病人出现阳萎表现,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需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缓解症状,再行走后会再次出现相同症状,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越短表明病情越严重,通常将能否行走200米作为是否需要治疗的一个指标,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所谓的“静息痛”,即睡在床上都会出现肢体疼痛,通常病人日夜都不能休息,精神饮食明显减退,病人明显消瘦,在这时病情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趾尖或足部发黑、坏死、溃疡和感染,最后需行截肢术。通常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有心脏、脑部和肾脏的血管疾病,因此,可以说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它主要表现在下肢局部上。
怎样诊断这种疾病?
踝肱指数(ABI)降低:即同侧下肢踝部动脉的收缩压与同侧上肢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正常值为 1 以上,ABI<0.6~0.8时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abi<0.4时可出现静息痛,踝部动脉收缩压<30mmhg,病人将很快出现静息痛、溃疡或坏疽。< p="">
彩超:能显示血管形态、内膜斑块的位置和厚度,分辨动、静脉,显示血流的速度、方向和阻力等。术前可以明确病变动脉部位、狭窄程度、斑块钙化情况,用于选择旁路术吻合口的位置,频谱上呈单相单峰波,而且较平缓不锐利,多普勒超声听诊声音较低沉伴杂音,还能测定大隐静脉口径,了解分支情况,为切取大隐静脉做准备。
CTA(CT血管造影):检查需包括主、髂、股、N、胫腓动脉,可见到明显的斑块狭窄及周围毗邻关系,侧枝循环情况,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提供手术或介入所需的参考数据。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仍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是一种有创检查,此方法可用于该病的介入治疗之中的监测。
怎样治疗这种疾病?
包括传统的开放式血管搭桥术,即在病变的流入道和流出道均通畅,仅仅只有中间段阻塞时,用人造血管材料或自身血管将流入道和流出道连接,这种方法对这种病变有非常好的疗效,但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相对多一些。对于完全闭塞的病变有采用分期动静脉转流术和大网膜移植术的。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即将血管扩张球囊送入动脉斑块处进行扩张,然后放置支架防止狭窄段血管塌陷,这种方法近期疗效确切,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正在时兴动脉斑块旋切术,即在动脉腔内用一种机械旋切刀将动脉斑块切除,它可以避免金属支架异物放入动脉内,但操作上要特别谨慎防止动脉穿孔大出血,一定要有经验的医生操作。还有将传统手术与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结合起来的杂交手术方式等。
此外,对于完全闭塞的血管也有应用基因和干细胞治疗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仍在探索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