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沸薄。
特点: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多见于冬季和夏季。3.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少数病例因感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二、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菲А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和足阳明(《灵枢。经筋》上颈 上挟口 合 (九页) 下结 鼻 上合 (足)太阳 太阳为目上纲(原作“网” 此据《甲乙》、《太素》改 ) 阳明为目下纲 其之者 从颊结 耳前 )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三、临床表现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补充介绍面瘫后遗症五大症状:面部肌肉萎缩、痉挛、倒错、联动、鳄鱼泪等)
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面神经麻痹的早欺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补充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证型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发病年龄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人
多见于老年人
病因
多因受寒吹风而致,或由病毒感染。
多见于脑血管病
病变部位
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症状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漱口漏水,进食夹食,迎风流泪等
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
体征
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口角下垂歪斜,伴有肢瘫、舌瘫,锥体束征阳性
辩证分型
证型
证侯特定
舌脉
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舌淡,苔薄白,脉细
四、基本治疗
分型
治则
处方
操作
主方(方义)
辩证加减
风寒证
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s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风池祛风散寒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风热证
曲池疏风泻热
气血不足
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五、其他疗法
⑴ 皮肤针:叩刺阳白、颧s、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⑵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s、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⑶ 电针: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⑷ 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s、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 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l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人,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4.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增加知识点
1.“亨特氏综合症”又称耳带状疱疹,系面神经膝状神经节本身,或其临近部分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类患者除周围性面瘫的症状外,还可见右耳甲腔及外耳道口有密集性皮肤深层小疱疹, 临床上亨特氏(Hunt’s)面瘫相对较少,但治愈难度大,疗程长。因病毒感染部位较深,涉及神经分布相对较多,加之治疗的措施不力,调护不当,往往留有肌肉萎缩、面部麻木或刺痛,听觉过敏、耳鸣或失聪等后遗症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全部经过抗病毒、营养神经之中西药及针灸治疗。
2.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不同症状表现说明: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3.
证型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发病年龄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人
多见于老年人
病因
多因受寒吹风而致,或由病毒感染。
多见于脑血管病
病变部位
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症状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漱口漏水,进食夹食,迎风流泪等
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
体征
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口角下垂歪斜,伴有肢瘫、舌瘫,锥体束征阳性
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4. 周围性面瘫,西医广泛地称为Bell麻痹(Bell palsy),因茎乳孔面神经非特意性炎症所致的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称为Hunt氏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是众所周知、不容置疑的, 但是,临床实施针刺治疗的时机选择尚存有一定的争论,有中西医学者认为在急性期如采用针刺治疗可促进面神经的炎症水肿与变性,从而使患者愈后不佳,故主张急性期禁止针刺,以免加重病情,影响康复;有医者也认为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期就在急性期,通过针刺可以有效控制面神经炎症发展,促进患者及早康复。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间问题上,目前有两种见解,一是认为急性期不宜针刺,二是认为在急性期可以针刺治疗,并且越早越好。
很多学者(朱春华、苏云玉)等将面瘫病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展期,指发病后 1~7 天;第二阶段为静止期,指发病后 7~20 天;第三阶段为恢复期,指发病 20 天以后。并认为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因面瘫发展期机体与病邪正处于抗争阶段,该时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正气更虚、邪气更盛。方美善等将发病 7 天以内接受针灸治疗的 108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 7 天以后接受针灸治疗的36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即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能提高治愈率。许伟将 278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开始针刺治疗的时间分 3 组,每组均根据病程分期治疗,探讨开始针刺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早期开始针刺治疗痊愈率高,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且早期针刺治疗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使用。
5.对于电针的争议: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是否用电针治疗,也是目前针灸同仁一直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在急性期使用电针,能使受累的主要分支均产生兴奋又不损伤神经,对面部神经功能有即时的良好调节作用,通过一定的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增加肌纤维的收缩,使炎症渗出物得到吸收,从而达到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最终改善神经冲动的传导,促进神经纤维的恢复。李氏 曾就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及急性期能否应用针刺和电针的问题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仅可以应用针刺和电针,而且是针刺和电针治疗的良好时机,治疗愈早治愈率就愈高,同时疗程也明显缩短,只是需要严格掌握最佳适量刺激。
另有人认为在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由于神经的充血水肿而使肌肉处于一种迟缓麻痹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电流虽可激发受损神经的功能,然而此时神经处于麻痹状态,以致于它还不能适应这种电流的刺激,而加重面神经水肿、变性,造成面部肌肉肿胀,甚至出现痉挛。从而使受损神经出现不可逆反应,不利于恢复,因此认为急性期禁止使用电针。位孟元等认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神经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阶段,若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进一步损害面神经。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5),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6),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