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多种疾病,是现今威胁人类健康是主要疾病之一。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丙肝抗体阳性率为3.2%,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患者已越来越多。肝病患者除了科学的药物治疗外,精神、饮食养生调摄尤为重要。以下从中医理论对肝病的防治养生进行探讨。
1、情志调摄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突然强烈的情志变化可使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剧烈的情志波动能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则气机舒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不畅最易伤肝。
肝病患者往往由于病情缠绵难愈,易于反复,饱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研究证明,紧张、焦虑、忧虑、暴怒及恐惧等劣性心理因素在肝病的发生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若精神紧张得不到缓解,则病情易于反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控和驾驭好情绪,心胸豁达,知足常乐,努力对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疏导,做到心宽、心静,这对养肝护肝,预防肝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2、饮食调摄
唐・孙思邈《千金方・食治》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说明饮食对人体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肝病患者饮食的调摄包括以下几方面: 饮食宜洁。不洁的饮食是许多疾病之源,现代医学发现甲、戊等急性肝炎多由消化道经口传染而致,故饮食宜洁。饮食宜节。即饮食要有规律和节制。唐・孙思邈《养生论》谓“饮食不节以生百病。”饮食过饥过饱均可损伤脾胃,则气血生化不足,使肝失濡养,正气不足,易致邪侵,导致肝病的发生。饮食宜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五味贵和,不可偏胜,保证营养均衡。谨遵宜忌。对于已患有肝病的患者,首先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油腻、生冷、辣,忌烟、酒等。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炎患者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鱼类、蛋类、瘦肉、豆类及奶类(酸奶含大量优质蛋白和乳酸杆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草莓、葡萄、西瓜、生梨、香蕉等,含有植物多糖的香茹、香菌、松菌、黑木耳和白木耳可促进T细胞免疫功能;肝硬化患者应采用“三高一适量”饮食原则: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
在烹调中应做到饮食细软、少纤维、易消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胡椒、酒等。忌食煎炸、烤等硬食,忌食高脂肪食品如肥肉、脑和动物内脏及腌制食品如咸菜、皮蛋、火腿、香肠、虾米等。腹水者忌食含钠高的食物;脂肪肝患者膳食指南:
①绝对禁酒;
②选用去脂牛奶或酸奶;
③每天吃的鸡蛋黄不超过2个;
④忌用动物油;
⑤不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籽、 蟹黄;
⑥忌食煎炸熏烤食品。
3、 起居调摄
肝病患者要起居有常,起居作息有一定的规律性。人应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在日常生活中应顺应这一规律,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已患有肝病的人在起居方面要避免劳累,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休息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有利肝细胞的修复,因而充足的睡眠对肝病的康复很重要,急、重肝病患者应卧床休息。久视伤血,要避免长时间熬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肝病患者抵抗力差,易受外邪侵袭,使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所以平常在生活起居中要避风寒、适寒暑,适时增减衣被。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种学术思想对于肝病的预防、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用中医理论的养生保健方法来预防肝病,治疗肝病,以维护身体健康。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中医科是武汉市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单位,由中医病区、中医门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中医外治中心四部分组成,专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学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3人。以中西医结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本着:“早防、勤查、恒治、善待”原则指导肝病患者的治疗及养生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