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危害性甚于乙型肝炎。用西药干扰素(INF)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药,但完全应答率(CR)为45%左右,持久应答率(SR)仅为20%,且副作用多。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取得一定进展。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中医肝病科张爱忠
目前我国还没有推出丙型肝炎中医分型标准,中医专家通过研究丙肝临床症候学,为建立丙肝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客观依据。得出丙肝病例临床特点有: (1)输血是传播丙肝的主要途径 (2)潜伏期长短不一 (3)起病缓慢,症状以乏力、纳差、腹胀为主 (4)湿偏重者为多,瘀血阻络证常见 (5)致虚较早 (6)肝功能恢复较快 (7)丙肝重叠感染乙肝者慢性化趋向明显。通过慢性乙肝和丙肝对比研究发现,丙肝患者年龄较大,病邪潜伏较深,病理反应较缓和,病势缠绵,比乙肝更易邪毒瘀结,耗伤正气,因此更易于瘀毒阻络。
有中医专家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取样收集病例139例. 采用 11.0软件包,对所有的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进行Kmea 聚类分析,再对每种类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结果在调查收集的34种症状中,症状出现率较高的是乏力、脘闷腹胀、大便粘滞不爽症状出现率较低的是肢冷畏寒、盗汗、尿少。辨证分型除有1991年全国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5型慢肝标准(试行)(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外,还有气阴两虚、湿毒阻滞及无证可辨三种情况存在。有中医研究机构收集来源于新疆、甘肃、云南、河北、江西、江苏、上海、台湾8个省491例丙肝病例进行症、舌、脉观察统计,对所有症状出现的频率进行频数分析,频数几率最高的是乏力(77.4%)、其次是纳差(43.3%)、小溲黄(30.5%),脘痞腹胀(30.5%). 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参照《中医诊断学》第五版教材,初步制定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正虚邪留证共五型. 综上所述,有关证型规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对于丙肝的治疗,也是各有千秋。 有专家认为疫毒之邪侵入营血,毒瘀久聚耗气成症,据此提出了活血解毒,疏肝化痰,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选用动而不守之药,以活血通络为主,解毒药也应选用具有解毒与活血通络双重作用者疏肝理气的药物与活血化瘀解毒药合理配伍使用,可防止药性阴凝,粘滞而加重病情适时补益肝肾,病情愈短愈重者,补益肝肾之品愈宜多用。也有医生根据中医病例分析,提出清热解毒,强调扶正托毒,应重视化瘀和络以防结症成癌。还有专家认为实-虚-瘀是丙肝病理所在,清热利湿、健脾化湿、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是治疗丙肝的关键所在。一些中医专家认为应辨证与辨病结合。急性丙肝当以清热解毒为治,选用茵陈、栀子、黄芩、虎杖、白花蛇舌草等慢性丙肝轻型,以益气养阴疏肝为治,选用黄芪、当归、丹参、枸杞、生地、麦冬、沙参、瓜蒌、甘草等慢性丙肝重型,用丹参、赤芍、丹皮、当归、生山楂、川芎、瓜蒌、葛根、徐长卿、郁金等药确诊为肝硬化的,则宜加用龟板、鳖甲、山甲、三七粉、水牛角等软坚散结之品。清退方(生黄芪、丹参、连翘、赤芍各30 g,生首乌、生山楂、丹皮、炒栀子、蒲公英各15 g,柴胡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3 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28例,结果:痊愈71例,显效3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治愈率53.9%,总有效率为92.9%。
部分医者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方法,西药干扰素加上中医辨证分型组方、中医一型一方治疗丙肝,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干扰素的副作用。由于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是热毒瘀结,肝脾失调,既有邪实,又有正虚,治疗应以凉血解毒,调肝运脾为大法,据此研制的一些中药剂型(由水牛角、虎杖、大黄、赤芍等组成)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干扰素联合病毒唑30例及单用干扰素32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进行了随机的分组对照研究,观察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与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方案相仿( >0.05)。 临床观察发现,这些中药剂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有明显抗病毒作用,且无严重毒副作用,耐受性好。
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湿、热、疫、毒有关,但湿、热、疫、毒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带给感染者机体气血阴阳损耗变化机制如何?临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的疑难点如何解决?如何应用随机双盲法提高临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等等,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丙肝是有效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