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在我国是相当习用的诊断名称,直到现在,上有很多病友仍在咨询神经衰弱,也有许多医生用各种各样治疗方法去帮助病友。
1869年、最早由美国医生比德首创神经衰弱这个病名,他说:"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并例出神经衰弱的50多个症状,包括头昏、疼痛、胸闷、烦躁、厌食、失眠、腹胀等,实际上包罗了神经症的全部症状。当时,有关知识相对贫乏,神经衰弱这个时髦而笼统的诊断自然易于为医生们所采用;神经衰弱的诊断较之精神和人格问题似乎要体面得多,容易被病人接受,于是,在本世纪初,神经衰弱广为流传。在美国,患病率曾经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几乎占了所有疾病的60%。我国于50年代起也大量流行神经衰弱,60年代初,神经衰弱占了精神科门诊的65%以上。
曾经全球大流行的"文明病"──神经衰弱在60或70 年代来在美国、英国以及欧洲大陆却悄悄地隐退了,一种疾病从世界范围内流行到消失总共才不过几十年,这显然不是疾病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界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结果。许多以往诊断神经衰弱的病人事实上罹患的是抑郁症或焦虑障碍。同年6月至9月,美国医生克兰曼对湖南医科大学精神科医生诊断的100例神经衰弱病人用美国的诊断标准作再诊断,发现87例属于"重性抑郁症",另有5例也符合抑郁症的诊断。
1981年,我国的精神病学家会聚苏州,制定了我国自己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从此,神经衰弱在医学界的地位明显下降,华西医科大学的扬权教授用我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研究发现,"神经衰弱"病人有58%实际上患的是抑郁症。
神经衰弱在我国存在明显的扩大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习理论上,我国长期以来受苏联学派的影响,以往将神经症分为癔症、强迫症和神经衰弱三类,因此将大多数非强迫性或癔症的神经症患者诊断为神经衰弱,有由于神经衰弱这一诊断名称在我国以及应用了多半个世纪,约定俗成,深深地植入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这样的诊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病人和家属都熟悉和愿意接受这一诊断。
目前,在精神科逐渐形成了共识:要严格神经衰弱的诊断,必须纠正诊断的扩大化。实际上在精神科临床上,神经衰弱的诊断有逐渐消亡的趋势,而在非精神科仍然存在神经衰弱的名称的滥用和诊断的扩大化。据精神病学界在研究中发现:神经衰弱的诊断在基层医院和非精神科医院中比较多,而在精神科专科医生中神经衰弱的诊断就很少。在搜索的文章中发现,在内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以及心理医生中仍然在大量诊断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这些模糊不清的精神症状及其病理机理是否都能归咎于神经上的原因呢?神经是否有强健与衰弱的量度呢?这方面从未得到过可信的证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