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的强度减低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类: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占发病总数的85%~90%。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只占发病总数的10%~15%。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占少数。
临床表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身高缩短,驼背,骨折,以及胸椎和胸廓畸形所致呼吸功能障碍。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骨小梁的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骨折等,均可引起全身骨痛,以腰背痛最为常见。骨质疏松症常因椎体、股骨上段、桡骨远端等部位骨折或腰背痛而被临床发现。急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可引起局部骨折症状外,还可出现肋间神经痛,肠麻痹,脊柱畸形,呼吸功能障碍等。站立及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可减轻。脊柱弥漫性疼痛多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诊断依据
1、慢性腰背部疼痛;
2、脊柱、股骨上段、桡骨远端等部位骨折,及相应临床表现;
3、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疏松;
4、影像学检查排除病理性骨折。
辅助检查
X线片,MRI检查,骨密度检查,电解质,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血常规,ESR,CRP等。
治疗原则
补钙,适当功能锻炼,镇痛等对症治疗。
治疗方法
应用补钙药物: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促进钙吸收:阿法骨化醇,维生素D3,鲑鱼降钙素(密盖息),阿仑膦酸钠片等。补充营养,适当锻炼,减少长时间卧床及影响钙吸收的药物等因素。对症治疗疼痛及骨折等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