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及神经损害性疾病。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经过血行传播,在皮肤上出现水痘,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水痘是为隐性感染,成为带病毒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疱疹,在少数情况下,疱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运动性神经麻痹,如眼面神经麻痹,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症状。本病常呈散发性,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在老年人,局部创伤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白血病以及较长期接受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病人,较正常人明显易感,且病程迁延,病情较重,后遗神经痛也较突出。季节变换时节较多见。一般有自限性。全身各处均可发病,好发于胸部,头面部和腰腹部,通常只发作于身体单侧。
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痛觉过敏,疼痛可呈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剧痛。可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衣物摩擦、深呼吸等均可加重疼痛。夜间疼痛加重,可影响睡眠。通常在疼痛4-7天内出现皮疹,呈带状、节段性、局限性、单侧沿受累神经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粟粒状小水泡。一般7-10天后停止发展,3-6周皮疹痊愈。带状疱疹通常表现为以下类型:
1、不全型带状疱疹(顿挫型):局部不出现皮疹或只出现红斑或丘疹?无典型水疱,很快自行消退。
2、大疱型带状疱疹:可出现直径大于0.5cm的大疱,如樱桃大小。
3、出血型带状疱疹:水疱内容为血性或形成血痂。
4、坏疽型带状疱疹:皮疹中心可坏死,结黑褐色痂皮,不易剥离,愈合可遗留瘢痕,多见老年人及营养不良的患者。
5、泛发型(播散型)带状疱疹:病情严重,有死亡报告。本型少见。局部发疹至播散全身时间约1-10天,水疱簇集,有融合倾向?可累及肺、脑等器官,常伴高热、头痛等中枢神经受累症状,多见衰弱的老年人及恶性淋巴瘤患者。
6、眼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眼角膜、结膜、虹膜睫状体、巩膜等发炎,甚至全眼球炎,以致失明。上行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而致死亡。
7、耳带状疱疹(Ramsay
hunt综合征):即面瘫、耳聋、外耳道疱疹三联征。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后根引起面神经、听神经受累所致。表现为单侧面瘫、外耳道疱疹、鼓膜疱疹伴患侧耳痛、耳鸣、耳聋、乳突压痛,舌前1/3味觉障碍?常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8、内脏带状疱疹:少见。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引起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支配区发疹?出现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可发生节段性胃肠炎、膀胱炎;若侵犯胸腹膜?引起胸、腹膜炎症或积液。
诊断依据
1、无明显诱因出现单侧神经痛:局部疼痛、压痛,皮肤痛觉过敏,疼痛可呈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剧痛。可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夜间疼痛加重,可影响睡眠。
2、通常在疼痛4-7天内出现皮疹,呈带状、节段性、局限性、单侧沿受累神经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粟粒状小水泡。
3、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有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病史;4.影像学检查排除感染性及占位性病史。
辅助检查: X线片,MRI等影响检查;血常规,ESR,CRP,肝肾功能等。排查感染性、占位性病变。
治疗原则:抗病毒,防治神经痛及疱疹并发症。
治疗方法
1、早期应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抗病毒治疗5-10天。
2、外用治伤软膏等药物治疗皮损;给予镇痛、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可给予普瑞巴林胶囊、奥卡西平等药物治疗神经痛。防治局部感染,眼部疱疹,病毒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3、若无禁忌证,尽早行神经阻滞治疗,可迅速镇痛、缩短病程,减轻神经损害,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带状疱疹患者通常免疫力低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4、若出现顽固性后遗神经痛,可行神经射频热凝术,鞘内吗啡泵或脊髓电刺激仪植入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