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早晨的气温一直徘徊在30℃上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也随之扶摇直上。临近中午,气温已直逼40℃,市民行走在路上,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火燎、烦闷异常。面对持续出现的高温桑拿天气,广大市民在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同时,该如何预防“情绪中毒”呢?注意平衡饮食、保持正常睡眠、调整好心态是避免“情绪中暑”的关键,而一旦情绪严重失控,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
炎炎夏日恐诱发 “ 情绪中暑 ”
“情绪中暑”是一种因季节性情感障碍出现的心理疾病,医学上统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经研究证实,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这样的连续高温闷热天气将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此时,人们很容易缺乏耐心,出现情绪失控。
这些充分说明了“情绪中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发病期通常出现在炎热的夏天。
“情绪中暑”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情绪易激惹,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朋友或同事发脾气,而自己则往往感到心烦意乱,做事毫无耐心,容易冲动,静不下心来,经常丢三落四,健忘及睡眠欠佳;二是情绪压抑与心境低落,患者常常闷闷不乐,兴趣下降,做事拖拉,对身边的人或事缺乏热情;三是个性改变和行为异常,表现为无心上班或出门,疑心加重,担惊受怕,常会固执地重复做某些事情。
五类人群需提高警惕
那么,哪些是“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呢?一般来说,有五类人群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这些人极易出现疲劳,导致情绪低落。其次,日常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往往由于自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被炎热的外部环境点燃情绪“导火索”后,容易将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一股脑地爆发出来。另外,那些遇事便紧张兮兮且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由于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感到烦躁不安。
除了这三类主要易感人群外,那些过分计较或在乎他人看法的内向且不善交际者,往往疑心较重,又不善于表达。这些人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与人大动干戈。
第五类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孩子们尚处于情绪、情感的发育阶段,高温天气更容易诱发他们的冲动行为。
预防 “ 情绪中暑 ” 需要双管齐下、内外兼顾
总之,高温环境是导致人们“情绪中暑”的外因,而心理压力大、个性敏感与脆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则是导致“情绪中暑”的内因。所以,预防“情绪中暑”也需要双管齐下、内外兼顾。
专家指出,可以从加强防暑措施,适应气候变化;平衡饮食;保持正常睡眠;调整好心态这四个方面着手预防。
首先要尽可能地调整夏季起居时间,减少高温作业,增加午休时间。因为,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对于预防身心中暑十分关键。此外,睡眠不足或质量欠佳,容易引发疲劳和情绪波动,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急躁。所以,保持正常睡眠的节奏和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饮食方面应及时补充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和有降温、“降火”功效的食物及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但也要注意避免进食过多凉性食物而影响胃肠功能。
夏季日常膳食要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食物,从而调节体温并改善代谢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中暑。
高温面前,人人平等。故天气越热,心态越需要放平和,做到“心静自然凉”将有助于降低心理热度,减少天气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此外,及时发现自己个性的脆弱之处,遇事冷静、多包容、少生气,保持豁达的心境,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情绪中暑”。
专家提醒:如果出现上述较为严重的“情绪中暑”或心理问题时,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以免病情加重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