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之所以被称为不治之症,在于它发病的特殊性。在其发病的早期,它是一个隐形的杀手,不动声色,患者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任其发展壮大;而一旦它亮出凶器,患者往往已全身转移,失去治疗的机会,只能任其宰割。恶性肿瘤的治疗立足于一个“早”字,越早发现的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越好,甚至可以完全治愈,而一旦进入晚期,其治疗效果将大受影响.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将病魔扼杀在摇篮内。而怎样早期发现恶性肿瘤,也一直是科学家努力攻克的难题。
既然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就往往意味着病人此时并没有任何症状,自以为身体完全健康,这种病人是很难接受任何有痛苦可能带来创伤的检查,比如确诊肿瘤所必须的病理活检。而各种影像学检查比如CT,磁共振,PETCT等则相对昂贵,尤其用于需要早期发现肿瘤的病人,由于患者没有特定的扫描部位,只能选择全身广泛扫描来撒网捕鱼,其费用更是普通病友无法承担的。那有没有一种相对经济且无创伤的检测手段,能像普通感冒发烧一样抽个血就能发现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科学家发现,肿瘤细胞作为健康机体的恐怖杀手,有着各种各样的手段逃脱机体免疫器官的制裁。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肿瘤细胞在作恶的同时,也必然留下了蛛丝马迹。这就是科学家一直努力寻找的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但恶性肿瘤种类繁多,不同的肿瘤的肿瘤标志物也各不相同,如果每种肿瘤标志物都抽一次血来化验对病人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科学家将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固定在蛋白芯片上,这些蛋白芯片专门用于捕捉被测血清中的各种肿瘤标志物抗原,这样抽一次血就可以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数值了。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AFP,CEA,NSE,CA19-9,CA242,PSA等涉及到多发肿瘤的国际公认的标志物,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有12项标志物指标,俗称为肿瘤(Carcinoma)12项,简称为C-12。
这12项肿瘤标志物都是经过了大量科学实验及临床病例的分析筛选出来的,每种指标的异常都有着其相应的实际意义。其中有些标志物仿佛就像是凶手作案留下的指纹一般,一旦发现就直接暴露了凶手的身份。比如AFP,即甲胎蛋白,当这个指标大量升高时,我们高度怀疑这个杀手是肝癌,尤其当AFP>500微克每升时, 诊断肝癌的阳性率可以达到70%-90%;再比如PSA,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前列腺癌中阳性率达60%以上,看到这个指标的异常我们要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可能。但不是每个肿瘤杀手都会毛躁的留下自己的指纹,有时候发现的证据并不能充分显示杀手的身份,因此肿瘤标志物和肿瘤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CEA,即癌胚抗原,它的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但也见于胰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等;再比如CA19-9,它的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癌,但也可见于肺癌,结肠癌,胃癌。这些指标的升高虽然没有直接锁定凶手,但也起到了预警的作用,有利于我们通过下一步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审判一个罪犯往往需要人证物证俱在,只凭一项证据就定案往往会造成冤假错案,所以我们也不能单纯用C-12检测来确诊肿瘤。比如PSA指标异常,虽然常见于前列腺癌,但部分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也可升高。由于标志物检测是一项参考和对比,某些相对特异性差的肿瘤标志物也存在于正常组织和胚胎组织,而肿瘤标志物的参考范围也非绝对准确,很多肿瘤标志物轻度增高并没有实际意义,再加上实验可能有误差,我们万不可一看到检测值升高,就判断为恶性肿瘤。相比单纯的数值升高,我们更应重视检测值的升高与发展变化,不宜一锤定音。检测需要跟踪复查,如一个月、2个月、3个月重复检测,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特别是要通过病理活检检查,再做出确诊。
常常有患者朋友发现C-12检查某项异常,就出现悲观厌世的情绪,以为被宣判了死刑。其实大可不必。病友正确的做法是积极配合医生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的工作,说不定通过随后的检查只是虚惊一场,即使真是肿瘤,由于发现得早,甚至有治愈的可能,这不更值得庆幸吗?
C-12检测有利于肿瘤的普查和筛选,帮助判断肿瘤的预后和疗效,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将向着“更广更宽更精准”的方向继续造福人类,恶性肿瘤隐形杀手终将无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