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大约 0. 8%的新生儿出生时患有先心病。在我国 ,每年约有 15万新生儿患有形态不同的先心病。先心病早期没有任何不适 ,家长不易发现 ,因此必须对新生儿和儿童进行心脏检查 ,如有异常 ,应到医院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必要时做心导管检查。如果孩子从未进行过心脏检查 ,又有喂食困难 ,体重不增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比同龄儿长得慢 ,运动量小 ,容易感冒 ,或有胸闷、心慌、嘴唇发紫及左胸异常隆起等情况 ,即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应尽早到医院心内科检查。
先心病是心脏血管结构及功能出现异常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手术方能治疗 ,但是手术风险大 ,又留有伤疤 ,因此多有顾虑 ,影响了患儿及家长求治的积极性。实际上 ,有很大一部分先心病 (如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静脉瘘、冠状动脉瘘、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 ),都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得到治愈或缓解。但由于公众对这项技术不够了解 , 20年来仅有 4000余位患儿得到介入治疗 ,同总病人数极不相称。还有一些先心病在外科治疗术前先做介入治疗 ,可以缓解症状并创造手术条件。另一些先心病术后有残余瘘或并发狭窄 ,或已失去手术治疗时机 ,为了缓解其症状也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先心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对出生后即发生心衰的可以马上行心导管检查 ,必要时应立即行介入治疗。对出生后无症状的患儿 ,如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 ,可以在半岁左右行介入治疗。对房间隔缺损 ,可以在两岁后行介入治疗。对室间隔缺损 ,可以在 3~ 6岁行介入治疗。家长万万不能把4岁前可以治愈的病拖到孩子成年 ,以至丧失治疗时机。
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过程简单 ,多利用导管经下肢的股动脉送入心脏病变处进行扩张或封堵。介入治疗损伤小 ,术后一天即可随意活动 ,术后两天即可出院。对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成功率在95%以上。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好 ,对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与手术相同 ,而并发症更少 ,完全可以代替手术。总之 ,介入治疗是先心病人目前可以得到的一种最佳治疗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