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总称,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包括了足跟部多种伤病,如:跟腱滑囊炎、跟下脂肪垫炎、跖腱膜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症等。
病因和病理
①跟腱滑囊炎 跟骨后方有全身最粗大的肌腱一一跟腱附着,站立与步行均为承受重力及拉张力的应力集中区。在跟腱周围有三个滑囊:一个位于皮肤与跟腱之间,称跟腱后滑囊;一个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称跟骨后滑囊;一个位于人体站立时跟骨承重部与足跟纤维脂肪垫之间,称跟下滑囊。上述三组滑囊长期磨损或外伤,均可引起滑囊炎而发生疼痛。
②跟下脂肪垫炎 多由于足跟部被硬物硌伤或长期受压以致脂肪垫损伤,产生充血、水肿、增生、肥厚性改变而引起跟痛。
③跖腱膜炎 跖腱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纤维结构,起自跟骨结节,止于拓骨,持续负重,使跖腱膜长时间受牵拉,产生疲劳损伤,引起足部痛感。
④跟骨刺 在足部侧位片上,常见有跟骨结节,即跖腱膜附着部有骨刺出现。跟骨骨刺仅是一个X线的征象,与跟痛并无必然的相关性,应该说大部分骨刺并不引起痛感。但骨刺斜向前下方生长,其尖端在足底承重时,可能承受较大压力而产生痛感。也有人认为骨刺与跖腱膜的交界处长期磨损,可能出现滑囊炎,而成为致痛原因。
⑤ 跟骨高压症 主要是因骨内压力增高而产生的跟部疼痛,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因为跟骨为海绵样松质骨构成,髓腔内静脉窦很大,且足跟位于身体最低处,受重力影响,静脉回流阻力大,使跟骨内瘀血,压力升高,产生症状。
(一)症状
1、跟腱后滑囊炎与跟骨后滑囊炎 主要症状为足跟部痛及肿胀,跟腱后滑囊炎可见有局部隆起,走路时疼痛加重。
2、跟下滑囊炎 足部外伤或受寒冷刺激后发病时,足跟着地部位疼痛,以老年人多见。
3、跟下脂肪垫炎 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下方疼痛。
4、跖腱膜炎 走路时足跟下或足心部疼痛,足底有胀裂感。
5、跟骨骨刺 步行时疼痛,多发生在足跟部,一般无放射痛。
6、跟骨高压症 多见于中、老年人,足跟痛影响走路,下肢抬高休息可缓解症状。
(二)体征 主要是压痛点的位置和疼痛性质的差异。
1、跟腱后滑囊炎 局部隆起明显,压痛点表浅。
2、跟骨后滑囊炎 压痛点较跟腱后压痛点位置略高,压痛点较深在。
3、跟下滑囊炎 跟骨结节下方压痛,有时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块,犹如滑动结节,压痛深在。
4、跟下脂肪垫炎 跟骨下方压痛,按压时有肿胀性硬块感,压痛浅。
5、跖腱膜炎与跟骨骨刺 二者压痛点位置相同,但前者摄片无骨刺,后者可见有骨刺。
6、跟骨高压症 压痛广泛,跟骨内外侧及跖侧均有压痛。
上述各种原因引起的跟痛,大都是单一原因引起,有时亦可能为复合因素引起的。如上文提到跟骨骨刺引起跖腱膜、跟下滑囊的病变。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亦可引起跟骨滑囊炎,化验血沉、抗类风湿因子、HAL一B27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急性期需休息,症状好转后仍亦减少步行,足跟负重部压痛者,可应用中空足跟垫,避免足跟痛点负重。
2、局部理疗:肿胀明显者中药封包外敷,肿胀轻微可予中频电疗、局部温热治疗、微波、中药浸泡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3、采用痛点封闭,7天一次,2一3次为一疗程,一般效果较好。但足跟部皮肤厚、硬,痛觉敏感,患者难以耐受,可采用细针,自足跟侧方刺人痛点注药。
(二)手术治疗 疼痛剧烈,影响工作、生活者,上述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