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闷热难耐,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却是 “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冬病夏治”已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一个名词,每年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是在三伏天的一个多月内,大约在每年阳历6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个时期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候。
此时,人体皮肤腠理疏松,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是改善身体素质、排毒的最佳时期。
那么什么样的冬病适合夏治,冬病夏治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冬病夏治”?
不少朋友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一到冬天,像是慢性肾脏病、慢性免疫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咽炎等一些老毛病就会复发。但到了夏天,这些冬季的老毛病症状就会减轻不少,这时很多人就会掉以轻心,不注意平日里的饮食、生活习惯。
在家喜欢在地板上睡觉或打赤脚,冰冷的饮品、水果吃得多,这些都极易使寒湿之气在我们体内堆积。等到又是冬天,就会发现原本的病情变得愈加严重了。
这也是"冬病"的特点:病程长、发作频繁、症状逐年加重。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客观条件,用特定的中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贴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三伏贴正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可防治冬病。
三伏贴即 “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三伏天对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天灸的一种。三伏天是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三伏贴是根据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春夏养阳”的原则,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体内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三伏贴”治肾病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
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哮喘、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通过三伏贴,冬病夏治后疗效显著。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候,往往须肺肾同治而获效。故又有 “肺肾同源”、 “金水同源”之说。
根据中医 “肾主冬、金水相生、肺肾同源”理论;同时,中医认为“肾病无实”,肾病发生的关键是肾虚,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风邪、湿热、瘀血、浊毒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肾元亏虚,开合不利则为其主要病机,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的方法治疗肾病效果较好。
肾病外治主要指穴位敷贴,研究表明,肾病外治能显著增强肾脏血流,解除肾血管痉挛和肾脏缺血状态,促进炎症消除,调节机体免疫机能,修复肾脏受损功能。
肾脏的三伏穴位敷贴不通过消化道吸收,安全适应性广,因此受到广大肾病患者的欢迎。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三伏贴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此时人体的阳气、经络气血流注也最旺盛,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冬天疾病夏天治愈的效果。
也可适用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慢性胃肠炎、胃痛,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月子病等虚寒性的疾病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