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障发病与五脏均有密切关系,但以“心”为核心,从根本上讲其机制不离“心火”的变化。由于心为火脏,是阳中之太阳,故心火既易亢而为邪火,又易亏而为不足,盈亏难以自调则功能紊乱。
当然,肝主藏血,能调节循环血量;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上奉造血的水谷精微,并且脾主统血,与心脉协同共同完成血液正常运行。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化生血液;肺朝百脉,主宗气,布血于周身。其他诸如六腑、奇恒之腑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血的生成及其功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但总以肝脾肾关系较为密切。就血的生成及质量而言,心是关键。
《血证论》载:“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而心窍中数点血液则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源泉,亦出神之渊海。”就其数量而言,与脾关系至为密切,因为脾主运化,制造造血所需精微。
“伏火”与心之少火同气相求,基于心“主生血”的少火乏力,伏火乘虚而入,伏于少阴心脉,就形成中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总病机。
再障从根本上讲以本虚为主,但多因实致虚。再障的形成多因虚招致伏火内蕴,煎阴耗血,逐渐发展而成,究其原因有伏火损伤少火,真血无以生。
伏火损伤脾阳,营血失源,化生血液不足等。一旦血供不足,首先会加剧伏火,导致火邪炽盛,迫血妄行,导致出血;其次伏火流窜,传至厥阴,会因起发热。
再次煎阴耗血,形成伏痰、伏瘀,痰瘀阻络,证见心肺诸脏腑及肢体经络病变;更有甚者,风自内生,风火相煽,形成中风、震颤诸证。病久伏火食气,阳气虚衰,阴竭津枯,阴阳两虚,甚至阴阳离决的危重证,预后不良。
再障的传变规律基本符合三阴传变规律,即一般地讲,伏火潜于心少阴是血液病发病的初始态病机要点,之后会外出心包厥阴经,之后肺太阴经,这符合伏火传变的一般特点,称之为顺传,反之为逆传;但也常常出现心少阴先传变至肾少阴,心包厥阴先传变至肝厥阴,或后肺太阴传变至脾太阴。
这种从上向下传,称之为逆传,反之为顺传。但也会见到各经之间的越传,往往能反映疾病的突变。总之,伏火在再障疾病中基本按少阴、厥阴、太阴的顺序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