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是一种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大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脑部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是颈部、颅内血管因血栓形成、脱落栓子栓塞、脑血管病变等引起脑血管供血区血流的减少或消失,致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损伤、坏死。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对于发病<6h的患者可以及时内科溶栓治疗和介入溶栓治疗,对发病时间>6h则不主张溶栓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治疗,最终会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如肢体瘫痪等较严重的后遗症,所以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愈后效果,而早期诊断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颅脑CT扫描和颅脑MRI成像是当前诊断脑梗死常用的检查方法,颅脑CT对于颅内急性脑出血病变显示较敏感,而对于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MRI具有明显优势。
在脑梗死发生12~24h内,颅脑CT检查脑组织密度没有变化,难做出准确的诊断,常常需要在24~48h后才能显示边界不清清楚的低密度脑梗死灶影,目前较先进的的多层螺旋CT一般也需要约24h才能发现病灶,在亚急性期脑梗死还因梗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密度相似,产生模糊效应而无法分辨,容易引起脑梗死的漏诊,所以怀疑脑梗死的患者需要多次颅脑CT检查才能排除或诊断脑梗死。
在脑梗死后6h内,因细胞毒素性水肿,梗死区含水量升高2%~3%,引起T1与T2延长,此时MRI可发现病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脑梗死病灶;在脑梗死发生几分钟后,脑组织能量代谢受到破坏,Na-K/ATP酶和其他离子泵发生衰竭,大量细胞外水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水分子增加、细胞外水分子的减少,导致水分子扩散受限,最早在30分钟后即可在DWI序列上发现高信号脑梗死病灶(扩散受限),ADC值降低,异常信号可持续3~5天,可见DWI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显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发现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从而大大缩短脑梗死的诊断时间,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治疗依据,同时颅脑血管成像(MRA)还能够明确引起脑梗死的病变血管阻塞、狭窄部位及程度。
综上所述,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清楚的显示脑梗死灶,在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同时颅脑血管成像(MRA)还能够明确脑梗死病变血管情况,所以对于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包括已做CT检查未发现异常)、出血性脑梗死和疑有新梗死的脑梗死患者应该及时进行常规颅脑MRI成像,并且把DWI序列作为必查序列,可以早期发现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避免漏诊、误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