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2例颈椎综合征患者经X线摄片,部分经CT检查确诊,男19例,女23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77岁,40岁以下的8例,41~50岁的20例,50岁以上14例,病程最短者半月,最长者20年,1年以内的15例,1~10年22例,10~20年5例,按中医分型,风寒痹阻型20例,气滞血瘀型10例,肾虚亏虚型12例;西医分型:神经分型15例,椎动脉型10例,脊椎型5例,交感神经型2例,混合型10例。同时设年龄、性别、病程、分型等具可比性的30例为对照组。
1.2治疗标准根据《内科手册》第三版,符合下列临床病状中的任何一项,临床体征中两项以上为阳性,结合辅助检查即可确诊。
①反复发作的以颈项肩背部疼痛,常因劳累寒冷而诱发,疼痛放射至上臂、手指或手指麻木;
②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乃至突然猝倒;
③单侧或双侧下肢发麻,软弱无力乃至行走困难。
1.3临床体征行下列检查:
①击顶试验;
②颈神经根牵拉试验;
③前斜角肌揉压试验;
④仰头转颈试验;
⑤屈颈仰头试验。
1.4辅助检查
①颈椎X线摄片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曲度消失,椎体前后缘可有唇样增生,椎间隙变窄;
②CT检查可见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且可排除颈椎管内的病变,如占位肿瘤等。
1.5治疗方法
1.5.1观察组
①取穴,相应病变颈夹脊穴,大椎、天柱、颈百虫、后溪、风寒痹阻的加风池、风门、肩井,气滞血瘀加天宗、合谷、曲池、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大椎穴直刺2寸,平补平泻。余穴据虚实补泻。
②针刺得气后,将艾条切成3cm左右长套于针柄上点燃,让其燃尽(主要为大椎、夹脊穴乃颈百虫、天柱)。
1.5.2对照组行牵引或理疗,口服维生素及消炎止痛药,加服中药汤剂辩证施治,非甾体类镇痛剂。
2、结果
2.1疗效标准临床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肢体功能显著好转,能从事正常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能坚持正常工作。无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无变化或明显恶化。
2.2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痊愈显效率71%,对照组痊愈显效率50%,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7%,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3岁,颈项疼痛3年,右手指麻木半年,加重半月,患者3年前因加班低头作业过久后,出现颈项部疼痛,X线示C5~7骨质增生,双侧颈椎间孔变窄,经中西医治疗,症状好转,其后每因寒冷劳累后复发,查体C5~7椎体棘突压痛,叩顶试验(+),颈神经根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诊为寒湿痹阻型颈椎综合征,经温针灸治疗10次后麻痛消失,活动自如,又巩固治疗5次随访半年无复发。
4、讨论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阴痹”、“骨痹”范畴,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静脉痹阻不通所致。
大椎为督脉穴,诸阳之会,能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相应病变夹脊穴和颈百虫、天柱具有梳理局部气血而止痛,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通,可疏调督脉经气,通络止痛,诸穴共奏祛风散寒疏经通络,理气止痛之功,艾灸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作用,颈椎综合征的发生常与“寒凝”、“血瘀”、“肾虚”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单用针刺温散之力偏弱,单用灸疗则通经之力不足,温针并用,并控制刺激强度,能产生最佳效果,提高疗效。
针灸主要用于退变过程中的颈椎失稳期和骨赘刺激期,对于骨质压迫脊髓等压迫期应采用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其他方法。
本病易发,在症状消失后,应坚持治疗,巩固治疗,坚持做颈部保健操及注意颈部保暖和睡眠时枕头舒适为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