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疾病做出超前应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干预病前状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其未病理论历史悠久。针灸治未病是中医治未病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疗效独特、无毒副作用。文章旨在分析历代医家对针灸治未病的应用,总结近10年来针灸治未病的临床经验和机制探讨,促进其临床应用。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
《灵枢˙逆顺》首次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的针灸治未病思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从总体上提出了用针灸进行既病防变的思想。
灸法是古代医家所推崇的防病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晋代范汪在《范东阳杂病方》中提出可预防霍乱的“逆灸”。葛洪在《肘后方》提出“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以防瘴疠之疾。唐代孙思邈艾灸百会、风池、大椎等穴以预防中风,还提出“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气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云:“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也有隔盐灸神阙穴“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的记载。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进一步强调预防中风时灸治的时机:“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二、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提出夏月三伏用药贴敷肺俞、膏肓俞、百劳等穴,可预防哮喘冬季发病。
针刺治未病在古代也有一定的应用。如《伤寒论》记载:“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唐代孙思邈用针刺“耳前动脉”和“风府”穴预防中风;宋代王执中用刺泻“风门”之法预防背生痈疽等。
现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
1、针灸保健及其机理:保健针灸广泛应用于保健防病、延缓衰老及调理亚健康状态。其目的并不是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预防,而是培补元阳、滋阴养血,以提高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主要保健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除常用的毫针刺法、温针法、灸法外,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接受程度等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方法。
保健经穴对机体具有多方面、多环节、多水平的调整作用,能使外周血的一氧化氮(NO)和白介素-2(IL-2)含量趋于上升,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性激素水平,从而达到良性调整、防病、抗衰老的作用。
2、针灸防病及其机制
2.1针灸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机制
2.1.1预防中风: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可预防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复发,可选用顶颞前、后斜线配合百会、风池、华佗夹脊、足三里等,针灸抗中风复发的关键是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针灸改善脑部侧枝循环的代偿功能等有关。
2.1.2预防偏头痛:针刺风池、百会、神庭、本神、率谷等穴,能够有效地提高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头痛发作。辨证取穴针刺相关穴位3个月,也可预防偏头痛的发生。
2.2针灸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及其机制
2.2.1预防支气管炎:三伏穴位贴敷定喘、肺俞、膻中等穴,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能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急性发作。
2.2.2预防感冒:艾灸足三里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
3.1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体针取太溪、关元、三阴交等穴,耳穴选取心、肝、脾、肾、神门、内分泌等,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Kupperman指数评分,治疗后患者血清雌二醇、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
3.2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逆灸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可使呈下降趋势的腰椎骨密度和血清雌二醇得以一定程度的升高。
4、针灸预防并发症、副反应及其机制
4.1预防心脏手术引起的心肌损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前连续电针内关、列缺、云门穴5d,可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可能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参与介导了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有关。
4.2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胀在剖宫产术后6h内针刺天枢、手三里、足三里,预防术后腹胀效果明显,且排气时间提早,术后恢复时间缩短。
4.3预防术后尿潴留术后、产后针灸合谷、三阴交、阴陵泉、气海等穴位,能很好地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4.4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临床研究及系统评价均显示,术前及术中针刺内关穴可降低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内关可减少胃电图的间期主功率有关。
4.5预防手术麻醉副反应膀胱经穴位皮内针埋置可有效减轻腹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麻醉药的使用及减轻术后常伴见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症状。
4.6预防输液并发静脉炎温和灸足三里及穿刺点局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的产生,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4.7预防医院感染温针灸关元、足三里穴能降低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
评析与展望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针灸治未病以其简、验、效、廉的优势逐渐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针灸保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从传统的强身健体逐渐扩展到戒烟、美容、消除疲劳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艾灸、穴位贴敷等无创痛的方法更受欢迎。目前关于针灸治未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内临床研究普遍存在样本量较小,缺乏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机制研究相对薄弱;针灸对一些疑难病症的预防尚待进一步展开。可喜的是,有学者已经对针灸防治组织纤维化这一难题进行了思考。针灸治未病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适当加强:
①对针灸预防效果较肯定的疾病,进一步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制定出规范的针灸预防方案,进而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证据;
③加强针灸刺激量、介入时机的研究;
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角度研究针灸防病的机制,揭示其内在规律。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针灸疗法主要在于整体调整的优势,推广针灸治未病的应用,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新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