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日:“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即心脏之跳动,其源于胃之大络。《灵枢·经别》篇又云:“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指出了胃之大络与足阳明经别都与心脏相通,说明了心与胃相通的经脉络属关系。临床上据统计有1/3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反之,许多胃部疾病又可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即所谓的胃心综合征一。于是周福生等教授提出“心胃相关理论”…。众多医家亦将临床重点置于心胃的因果致病上,于是提出了诸多“心病治胃”、“胃病致心”的主张,然笔者今在此仅想就疼痛一症浅谈至阳之效用。
不论是《内经》的“真心痛”,“厥心痛”,还是后来的“卒心痛”,“久心痛”,“膈心痛”,“心胃痛”,历代方论常将心痛与胃痛混同。其重点却仍在一个“痛”字,其部位皆在胸中膈下之处。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许多胃脘痛和心绞痛的患者皆于至阳穴处有压痛,压之则痛减。究其原因则在于至阳的“温通”和“益气”之功。
何以致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寒凝则血滞,不通则痛;气虚则血虚,不荣则痛。至者,极也。至阳为督脉之气达于阳中之阳之处,为阳气之至极,刺之或灸之可从阳引阴,振奋胸中之阳气,温阳宽胸,理气止痛;再者至阳别名金阳,此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灸之可益气壮阳,养血通络。此外从解剖学角度看,支配心脏的脊神经与支配胃的脊神经在胸3―5处发生交叉,胸5~8相重叠,至阳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正处于支配二者的脊神经的相交区,故刺之可治疗心胃之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