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骨科理论对理筋手法的认识尚停留在种类和操作过程上,并未对关节功能恢复的手法或疗法进行过认真的力学和病理学分析。
对关节功能的恢复,多采用手法推拿运摇关节或使用关节功能康复器,作关节的被动曲伸。因关节在短时间内进行往返运动,我们暂称之为动力疗法。当然,患者主动的关节曲伸是有益的,在此我们不作探讨。就动力法为准,我提出与之有一定区别的关节功能康复疗法——静力法的概念。如果以关节被动曲伸一次作为一个周期,那么静力法使关节被动曲伸的频率就低得多。如我们被动曲或伸某一关节,持续作用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就将这种手法或器械模式认为是静力法。成都市骨科医院骨科潘良春
为什么要引入静力法的?这是因为在关节功能恢复中,静力法的作用要较动力法安全,有效。
关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固定之后,关节周围软组织(Soft tissues around the joint)即STAJ发生粘连,挛缩。当关节的骨结构稳定后,解除STAJ的粘连、挛缩就成为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治疗。STAJ主要由关节囊,滑囊,韧带,腱等组成,以挛缩为主,粘连为次。对付挛缩的办法就是牵张,对付粘连的办法就是拔络。关节被动曲伸其实质是张力侧STAJ的牵张。传统的运摇、曲伸等手法其实施频率一般不会低于1Hz ,而扳、压等手法可以低于1HZ,我就将其归入静力性手法类。在动力性手法中,STAJ往往在被动曲伸末期,其形变尚未达到最大值。软组织作为粘弹性体,有蠕变的特性,要想使形变进一步加大,就必须有足够时间的持续作用力。而静力性手法由于周期很长,就能够达到牵张挛缩的目的,这说明静力法是有效的方法。
对粘连的剥离,可以通过直接的方法——拔络法和间接方法——牵拉法。牵拉法中,由于结蹄组织的破坏和毛细血管的破裂会导致出血,而动力性手法在短时间内的往返活动,可以使散在的出血点汇集成血肿,并与骨膜相通——这也是目前对骨化性肌炎的原因推测。静力性手法相对而言不容易使散在出血点汇集成血肿,从理论上可以减少和避免骨化性肌炎的产生,这种特点说明静力法的安全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