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发病率约0.8-1.2%,我国每年约有15万患有先心病的新生儿出生,据北京妇幼保健系统统计,先心病是近年来婴幼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出生缺陷顺位第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早期发现宝宝是否患有先心病就显得尤其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主任医师、金梅教授认为,家长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简单先心病平时无症状
金梅介绍由于先心病分类不同,病情及临床表现也不同,有的复杂先心病在新生儿期即发现紫绀有缺氧表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心力衰竭等,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而简单先心病平时可能无症状,生长发育也正常,活动量也很大,仅在感冒或体检上医院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
一般来说,先天性心脏病有如下常见症状:
1、呼吸急促。在新生儿或婴儿时期,发现患儿吃奶费劲儿,奶未吃完即因气促而停下来,感觉很累,满头大汗,吃奶呛。
2、反复肺炎。呼吸急促是最常见的症状,就诊可发现心脏杂音的,有的宝宝在啼哭时声音嘶哑,甚至出现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3、生长发育迟缓。生长发育比同龄小儿迟缓或体重不增。
4、紫绀(或称青紫)。这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症状,表现为口唇、甲床紫绀,尤其在哭闹、活动后症状会加剧,有些孩子喜欢蹲踞。
因此,家长发现以上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心脏杂音不同,作进一步检查,最后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疗。
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先心病很普遍,但是迄今为止对先心病的原因并没有明确或统一的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先心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复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母亲妊娠早期(特别是前三个月)患病毒或细菌感染,给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造成障碍。
2、母亲怀孕期间接触了有害物质,如放射线等,或服用药物。因此,怀孕期间服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母体营养不良、患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母亲年龄过大,也是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4、先天性心脏病不是遗传病,但却有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发病趋势,可能因父母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
不必开胸也可修复小儿心脏畸形
任何病症一经发现,及时求医都是首要的原则。对于先心病来说,这一原则显得更为重要。
金梅教授建议,对于家长而言,小孩一经怀疑有先心病就最好到有小儿心血管病专业的专科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佳治疗时机及最佳治疗办法。
金梅介绍,先心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但近十年来不开胸的介入治疗日益成熟并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这一手术主要适用于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需手术矫正的其他心脏畸形。治疗时,医生穿刺病人大腿根部血管,通过导管,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送至病变部位封堵缺损或未闭合的动脉导管,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一手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的特点,一般不需全麻醉及体外循环。
但是,也有一些复杂先心病和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仍需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手术最佳治疗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先天畸形的复杂程度、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等。一般简单先天性心脏,特别是较小缺损,也有自行愈合的可能,若先天畸形严重且影响生长发育、畸形威胁患儿生命、复杂畸形需分期手术者应尽早手术。
预防先心病从母亲做起
虽然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为了预防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应从母亲做起,注意母亲妊娠早期保健,如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其他有害物质,避免服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抗癌药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等。注意膳食合理,避免营养缺乏。
在怀孕早期(前3个月)尽量远离辐射、有害气体等。因为这一阶段正是胎儿各个器官的成形阶段,如果遭遇辐射、有害气体等因素的侵袭,很可能给孩子埋下先天性心脏病的隐患。
所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在自己做父母时,都希望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对于这些父母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婚前去医院进行婚前检查及遗传咨询。目前公认,先天性心脏病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而引起,对高危孕妇,可在怀孕16-24周到有资质的医院做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