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且远矫正视力低于0.8或达不到该年龄段要求视力者称为弱视。通俗地讲,就是眼外观正常,但孩子通过精确的验光,戴上合适的眼镜后仍不能看到视力表0.8行,或达不到该年龄段正常视力者,称为弱视。
弱视有什么危害?
弱视的儿童如不及早地发现和治疗,对患儿最大的危害是:患儿不仅双眼或单眼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完善的双眼视觉功能。弱视的危害大于近视,因为单纯的近视,戴镜后视力恢复正常。
而弱视则不同,由于患者的视觉细胞和神经长期受不到外界物像的准确刺激而不能发育正常。戴镜矫正后视力仍然低于正常(0.8以下),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视力便会永久低下,成为单眼视觉。弱视患儿不仅视力低下,同时缺乏立体视,因此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方位、位置和远视。弱视的儿童长大后必然学习不好立体几何,也不能选择如:建筑、工程设计、医学、机械、美工等专业。此外,弱视合并斜视,将会影响美观和身心健康。弱视儿童常有自卑和自闭心。
早发现早治疗对弱视至关重要
弱视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治疗时机。在患儿9岁以前,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都会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弱视至关重要。
家长和婴幼儿教师应该关注婴幼儿的视力,对于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疾患的儿童应及早治疗,如发现儿童视物姿势、头位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切勿误以为是“近视眼”又忌讳早戴眼镜,迟迟不去就诊,结果会错过弱视治疗的良机。
视觉发育存在关键期(出生至5岁)和敏感期(9岁以前),在这个阶段,视功能最容易受到单眼斜视、单眼形觉剥夺、屈光参差、屈光不正等因素影响,形成弱视。而发生在这阶段的视功能损害,若能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也容易治愈。儿到13岁以后,眼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基本发育完善,通过治疗,视力可能提高,但不能建立完善的立体视觉。弱视治疗,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治愈率越高,成年后则治愈基本无望。
何为科学配镜
一副合格的眼镜有若干标准来衡量,包括光度误差、瞳距误差、瞳高误差、外观瑕疵等方面;初次配戴眼镜或是度数增加较多,戴上眼镜后可能会有眼睛发胀、视物变形等情况,一般情况下适应1-2周这些情况就会消失;如果戴上有疲倦、眩晕的感觉而且长时间不消失,这副眼镜恐怕就不适合你
医学验光――配镜准确的前提
医学验光是配一副屈光准确、舒适健康眼镜的前提,也是配镜作为视光医学重要内容的直接体现。和普通常规验光不同,医学验光的目的不仅仅是看清物体,更重要的是眼镜和眼睛的协调作用,达到医疗保健作用。它是根据各个配镜者的不同情况,将传统的验光与眼部检查密切结合,更注重眼部视觉功能的评判,按照综合的检查结果来正确评估其视觉功能和屈光状态,然后给予合理的屈光矫正处方及视觉功能训练方案,并将有眼部疾病者及时转给眼科医生。
目前国内医学验光还远远没有广泛普及,这首先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配镜是一个严格的医学过程,而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其次是对于需要配镜矫正视力的人来说,眼镜和眼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概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很多人仅仅把眼睛当成看东西的辅助工具。
走出青少年验光配镜的误区
纵观我国目前青少年验光配镜现状,存在着不规范和不科学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
误区一,
快速简捷验光。验光配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不能仅仅靠电脑验光或插片,简单查一下视力数分钟即解决问题。一套科学规范的医学验光所需的时间至少是20~30分钟。
误区二,
无需眼科检查。视力不良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只是单纯的近视或散光。在验光前要进行系统的眼科检查以排除其他眼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延误诊治。
误区三,
无需散瞳。15岁以下的青少年要进行散瞳验光,通过散瞳验光,以放松调节,得到准确的验光度数。曾遇数名青少年近视患者,在不同的眼镜店得到截然不同的配镜处方,有些甚至相差500~700度,经过散瞳后利用综合验光仪检查,发现根本不需要配镜。
误区四,
度数越低越好。近视眼的配镜原则是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但这并不是说度数越低或者越高越好,度数过低仍看到的是模糊影像,反而更容易促进近视的发展;度数过高增加了调节,同样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误区五, 配镜时追求双眼度数一致。配镜应达到双眼的矫正效果、视觉质量一致,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双眼度数一致,否则会干扰双眼的视觉平衡和发育。
误区六,
视力下降一定是近视。青少年刚刚出现视力下降时,一定要到正规的眼科医院或视光门诊进行系统的检查,散瞳验光,以确定是否是近视还是散光或远视等屈光不正及程度,同时排除假性近视,不要轻易的扣上近视眼的帽子,在不该戴镜时戴上眼镜。
误区七,
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无区别。医学验光强调的是双眼视觉功能的提高,除了精确检查每只眼的屈光度数外,必须检查双眼平衡、眼位、调节力、瞳距等,不但能有最清晰的视觉效果,还要达到舒适,对眼睛起到保健治疗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