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5岁,以40――60岁为多见。工人16例,农民14例,驾驶员7例,公务员4例,学生1例。病程最长20年,最短3天。病变部位:L3、4右突11例,左突8例,中央型2例;L4、5,L5、S1右突9例,左突6例,中央型2例;多椎间盘突出6例。
临床表现:有明显外伤、劳累史28例,腰痛41例,下肢痛35例,腰椎弧弓变直13例,腰肌痉挛明显者11例,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3例。
二、诊断依据
病史、症状、体征及 CT检查。
三、治疗方法
1、手法按摩:
第一步:采用按揉法、滚法及点穴法:患者俯卧,术者立于其身旁,从病人肩背部开始循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进行推拿。按揉法及滚法每法重复2――3遍,消散病变处异常积聚的能量点、打通不通之处;使气血流通,温通自脉,消散瘀滞以而疏通经络。使病人肌肉松缓,经络舒通,气血调和,促使组织胺样物质释放,从而扩张毛细血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水肿吸收。同时为第二步手法作准备。
第二步:揉背封腰、斜扳牵抖手法:松解腰部组织,改善椎体、椎间盘、神经根、肌肉、韧带之间的相对生理位置。从而解除神经根的受压,纠正椎间关节错位、筋错缝等小关节紊乱,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力学平衡,使变形、移位的椎间盘突出部得以回纳,解除脊神经等的压迫。
第三步:理筋手法:具有舒筋活血通络之功效,恢复筋结、筋强之柔韧濡润,使腰背部肌肉各依其位,以巩固治疗成果。
2、运动疗法:
(1)屈膝屈髋旋 腰法:病人仰卧,双下肢并拢,屈膝屈髋,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调理气息。双膝向一侧倾倒,同时带动腰部旋转,保持背部及肩部不离床面,左右两侧交替进行各三遍。由膝带髋同时旋动,使腰部肌肉组织得到锻炼,两侧腰肌的舒张收缩得以协调。从而达到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缓解腰肌痉挛的作用。
(2)侧卧旋腰法:患者侧卧,双下肢前后交叉,在上的下肢向前,在下的下肢稍向后。使臀部向前旋,腰以上向后扭动致反旋。此法使病人腰部旋转,协调腰腹部肌肉,改善压迫症状,有利于巩固手法成果。
(3)俯卧挺胸法:病人俯卧,双上肢用力支撑,挺胸,使胸以上部位离开床面,反复三遍。此法达到锻炼腰腹肌力。同时也有助于纠正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平腰畸形,恢复病人正常腰曲。
手法按摩治疗与运动疗法应相互结合。手法按摩隔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运动疗法每日早晚各做2――3遍。
四、治疗效果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参加恢复原工作。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43例,治疗2-3个疗程,治愈30例,好转8例,治疗4个疗程,无效5例,其中2例接受手术治疗。总有效率88.4%。
五、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其远期疗效是一个长期困扰病人和医生的问题。许多病人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是一段时间后因各种原因而复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的责任不仅在于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向病人传授疾病预防知识。笔者多年探索应用手法按摩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正是基于此目的。
手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突出的椎间盘或髓核变形回纳或收位,解除脊神经根受压迫,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只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第一步。因为,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除了椎间盘硬化萎缩及纤维环破裂外,腰部肌肉劳损松驰或萎缩,腰部生理曲度改变,腰椎稳定性减弱导致该病反复发作,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只有消除该病的病理基础,腰椎间盘突出的远期疗效才有保证。笔者在治疗中探索出的屈膝屈髋旋腰法、侧卧旋腰法、俯卧挺胸法及运动疗法,不仅能促进腰部损伤的恢复,还能起到对腰部的保健和预防腰部损伤的作用,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