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综合征(cervical vertebra syndrome)系指由于颈椎椎间盘变性,颈椎骨折增生,剌激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病。早期有关颈椎病的记载几乎仅涉及颈椎的损伤。5000年前的史密斯纸草文(Edwin Smith Papyrus)文稿内就有了关于急性颈椎损伤的描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的医学文献甚少,而在《荷马史诗》内描述了一例因颈椎损伤未作颅骨牵引而导致截瘫死亡的病例。真正最早描述本综合征的是Barre,他在1025年冠名以“颈椎关节炎”加以报道。
1817年Parkinson曾提出I例类似神经根型颈椎病,1860年,Wilshih又以“颈椎压迫臂神经炎”报道了1例20岁脊椎外伤后截瘫的患者做了“椎板切除术”,Bortecon于1887年用粘胶纱带缠绕在颈椎骨折患者脸部,并附加9.6kg的重牵引以利于骨折复位,这是最早使用牵引装置来治疗颈椎损伤的方法。1929年Jaylor介绍了一种绞索颅骨牵引装置。
1933年Crutchfield开始使用颅骨牵引钳,使牵引装置取得改进。1911年,Bailey曾发现5例有局部神经根和脊l长束损害的病人,后经证实继发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变薄,并且发生了“颈椎增生性骨关节炎”,故命名为“颈椎增生性骨关节炎”。
1925年Barre和Lieou认为此综合征是由于颈椎病刺激颈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是椎动脉受累所引起,他们最早提出颈椎病可以引起头痛、眩晕、平衡失调、视力减退、颈痛等症候群,称“Baire-Lieou综合征”,亦称交感神经综合征。1928年我国刘永纯对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症状作了详细的叙述,但该病的名称一直未能统一,直至1948年,Beain及Bull等才首先将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等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此定义一直影响至今。
1950年以后,国内外的大多数文献都采用“颈椎病”为病名。非手术疗法仍为本型基本疗法,包括牵引(后仰15度)、理疗、针灸、按摩、中草药外敷、体疗等。但推拿应视为禁忌,因为颈过伸会使椎管和椎间孔进一步狭窄,刺激椎间软组织进一步肿胀,压迫脊l。
手术疗法抵征:
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脊髓受压症状虽然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治疗I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生活者。视病情、患者状态及术者技术、设备等选择最有效手术人路及术式。常用的人路有前人路(20世纪50年代由Smith,Robinson和Cloward提出)和后人路。视不同病情采取植骨融合(椎间、椎板、横突)、局部切骨减压、潜式戚压、椎管成形、人工椎间盘植人等手术。
椎动脉型颈椎综合征
病因: 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常见原因有:
动力性因素: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g挛、狭窄或折曲改变。
机械因素:主要由某些固定物压迫所致,如钩椎骨质增生、髓核脱出、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等。
血管因素:主要表现如下。血管动力学异常,与血管弹性回缩力减弱有关;动脉硬化性改变;椎间隙间距改变(缩小),血管相对增长,发生折曲等;血管变异等。
临床表现
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症状。偏头痛,约占70.0%;迷路症状,主要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前庭症状,多表现为眩晕,占50%?70%。约半数病例出现记忆力减退;约有40%病例出现以神经衰弱为主的精神症状;发育障碍,约有20%患者出现,较少见;猝倒,发生率为5%~10%;约40%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等视力障碍。自主神经症状:可出现胃肠、呼吸及心血管紊乱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Homer征。颈椎综合征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丝煞⑾止匙翟錾⒆导淇紫列 ⒆到诓晃燃白倒芑蔚取
有上述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旋颈试验阳性tX线表现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伴有交感神经症状;椎动脉造影。椎动脉血流图及脑血流图有参考价值,但必须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神经症及颅内肿瘤等。
治疗
非手术治疗:90%以上病例可获得疗效。
手术疗法指征: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经椎动脉造影或数字成影证实者。
交感神经型颈椎综合征
请参阅“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
食管压迫型颈椎综合征
颈椎椎体前缘骨赘压迫或刺激食管,引起吞咽障碍及咽部症状,称为食管压迫型颈椎病,较少见,易被误诊。有报道误诊率可高达80.0%~9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