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权威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欧洲肝病学会(EASL)指南将停药后持久应答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同时强调理想的治疗终点应当是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
什么是HBsAg呢?它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怎样的危害呢?
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澳抗,实际上就是乙肝病毒(HBV)的外衣部分,HBV必须依靠HBsAg才能附着并侵入肝细胞,没有它HBV将无法进入肝细胞内进行繁殖或复制。另外,HBsAg也可使HBV逃避人体免疫功能的追击而长期存在人体内而得不到清除造成危害。
大量研究发现,HBsAg阳性的患者,肝硬化、肝癌发生率高,同时,也有研究证明,实现了HBsAg清除的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死亡率降低。可以说,HBsAg清除对于患者来说就是“脱帽”,是彻底摆脱慢乙肝。
另外,HBsAg的清除越早越好,如果HBsAg清除发生于患者45岁以前,患者肝硬化、肝癌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几乎为0,但如果HBsAg清除发生在45岁以后,此时即使HBsAg清除,但仍存在肝硬化、肝癌发生危险。显然,尽早治疗,尽早达到HBsAg清除非常重要。2012年EASL指南强调,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而言,最理想的治疗终点是实现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
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才能尽快清除HBsAg达到治疗的理想目标,最终摘掉乙肝“帽子”呢?
非常可惜,只有不足1%的人能够自发的出现HBsAg清除,因此主要还是要依靠药物的治疗。而在现有的药物中,口服核苷类似药物诱发的HBsAg清除率与自发清除率相似。
幸运的是,聚乙二醇干扰素由于具有存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模式,可以通过诱导免疫应答,有效清除感染的肝细胞,获得较高的HBsAg清除率,帮助患者“摘帽”。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停药后3年HBsAg清除率达到11%,治疗HBeAg阴性慢乙肝 HBsAg清除率达到12%。尤其是在那些应答良好的患者中,HBsAg清除率更高,例如聚乙二醇干扰素停药后半年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停药后3 年的HBsAg清除率接近30%。
HBsAg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理想目标,当然实现这一目标必然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在医生的指导下,坚定目标,选择正确、规范的治疗方法,将有望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获得疾病长期缓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