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英文名称diabeticretinopathy,缩写为DR。它是现代社会眼底病领域致盲性第一位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微循环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其发病率日渐上升,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因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眼科临床的重点内容。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化学、超微结构变化以及血液异常等诸多学科,其中心环节是高血糖和视网膜组织缺氧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底独特环境中的表现。长期慢性的高血糖症是其发病的基础,并受全身新陈代谢、内分泌、血液因素等的影响,现公认体力活动少、肥胖、营养过剩是Ⅱ型糖尿病的决定因素。
在糖尿病调查中,其致盲率为23%左右,而盲人中则有近10%由本病引起。DR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有所不同,发病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可高达75%~80%。目前认为血糖控制不良者DR患病率为65%,控制较好者为29%,病程大于10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者DR发生率100%,其中62%为Ⅲ期以上病变;控制良好者16%,Ⅲ期占7%。
Ⅱ型糖尿病临床分六期包括前三期的非增殖性的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病变,以及后三期的增殖性新生血管、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及视网膜脱离病变,最终导致视力的丧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早较多出现在眼底后极部,最早的改变为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瘤和点状出血,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硬性渗出、棉絮状斑点、小血管扩张扭曲、交通支形成、增生性质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当病情发展毛细血管闭锁,眼底出现灰白色棉絮斑,数目可多可少,并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均反映出视网膜血管病变、高渗漏和功能失代偿。
现代眼科临床积极开展筛选和检查为有效防治本病成为可能。对确诊三期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内科控制血糖治疗并不能阻止视网膜病情的进展。除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割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外,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隐蔽性,往往患者自身无明显眼部症状而容易忽视,早期确诊的延迟和延误为后期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容易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