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邪气即可侵犯机体,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就要注意: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平时重视精神调养,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饮食有节,五味调和,起居有常,劳逸适当,则能保持精力充沛,正气旺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此外,还可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培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通过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两字包含两个意思,“疾”为小恙,“病”为有明显症状。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病前状态”,即小恙。在“病前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确诊病症,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明显症状的疾病,若能及时施治,就可阻止这种发展,从而使“病前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
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传变。
4、大病初愈,扶正驱邪
有的患者大病过后,身体虚弱,虽然临床指标可能基本正常,但是表现无力、头晕、气短、汗出、失眠、腹泻、纳呆等诸多症状。如大手术后、重病初愈、产后综合征等,如果不重视身体调理,“邪之所凑,正气必虚”。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扶正祛邪,适当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病后,可用药物及中医的多种疗法巩固疗效, 重视身体调理,可以加快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