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 伤情复杂严重, 死亡率高。但随着神经外科的高速发展, 生命支持系统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此类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大部分患者虽然幸存下来, 但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诸如意识、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功能、排便排尿等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都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痛苦和困难, 同时也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以往认为是不可能恢复的 , 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神经康复学家Bathe A 和Kennard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提出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论。认为中枢神经损伤不是由于再生, 而是由于残留部分通过功能上的重新组织, 以新的方式代偿已丧失了的功能。在此过程中, 康复训练是必要的 。而且, 人们很难将受伤后急性期的护理与康复治疗相分离,在病人尚处于救命阶段, 如忽视了存活后将会面临的问题时, 很多本可避免的残疾将会出现。因此,早期的康复措施对病人今后的功能恢复具有关键性意义 。
早期康复治疗的特点
1、早期康复治疗可以缩小神经元坏死的范围并激活早期“即刻基因”,因此, 康复介入应该越早越好。国外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的是在损伤早期, 有作者认为颅脑损伤从一开就应该有康复的介入, 在急性期评测损伤的严重性及预测预后情况, 为进一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2、术后的早期康复应该以恢复神经系统的生理平衡为主, 以临床药物治疗为中心, 同时应用其他的康复治疗手段, 所有的治疗措施应以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为基础。
3、早期康复的工作不是某一专科的治疗而是全面的多学科的联合治疗, 应该在神经外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对病人的处理应有治疗、康复、护理三者结合。
4、早期康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病死率, 更重要的是提高促醒成功率, 为恢复期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常伤后立即陷入昏迷, 苏醒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 昏迷期就应进行康复干预。在促醒处理的同时, 及早进行被动性康复处理避免了废用状态的进一步发展, 为醒后功能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促醒后及早用主动性康复处理取代被动性处理, 促进肢体功能进一步恢复。昏迷期病人要注意肢体的摆放和被动性功能运动, 这些直接影响病人苏醒后的运动功能, 防止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 吞咽功能训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进食, 我们采用冰盐水刺激咽喉部, 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高压氧可提高脑部氧供, 通过提高血氧浓度, 增加血氧张力, 扩大组织内氧的有效弥散半径, 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代谢, 另外, 在高压氧下, 脑细胞供氧改善的同时脑血管可以收缩, 使脑水肿得以控制, 有利于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此外, 通过恢复和维持细胞“泵”功能, 消除损伤脑细胞内钠、水潴留, 亦可减轻脑水肿, 同时也可促进可逆细胞的恢复, 促进损伤区毛细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改善脑干功能, 激活网状上行系统,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苏醒。声乐、光电, 以及各种感觉刺激, 运动功能促进技术等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 降低患者的觉醒阈值, 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网状系统不正常的抑制状态, 改善意识障碍, 保护正常脑细胞和脑干功能 , 促进病人的苏醒。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手术后部分脑细胞受损,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时, 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 应用神经促通技术, 促进脑部术后的功能代偿和功能重组, 在康复治疗中, 通过运动功能的训练, 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冲动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可以使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形成, 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从而避免了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的发生, 保证了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瘫痪肢的血液循环, 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 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针灸疗法对人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针刺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因此,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 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