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老年人伤情分析受伤以交通事故伤为主, 其次为跌伤, 头部着地致颅脑损伤。伤后早期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征, 其次为肢体运动障碍, 病程晚期出现瞳孔异常。由于中老年人脑萎缩、脑实质减少、蛛网膜下腔扩大、血管脆性增加、在受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大, 易使桥静脉、皮层血管和颅底血管发生损伤出血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多系减速性损伤, 脑组织发生移动和旋转所产生的剪应力易致脑干扭曲, 故受伤后意识障碍较重, 昏迷时间长, 再加上老年人内环境稳定性减弱, 受伤前常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疾患, 机体应激能力降低, 受伤后易引起既往疾病的加重并出现并发症, 所以预后较差, 残疾程度及死亡率均较高; 存活者中, 中、重度残疾38.6% ; 死亡24.0% 。病情演变过程中, 以对冲迟发额颞叶挫裂伤、脑内血肿多见,脑挫裂伤后脑水肿、脑肿胀引起颅内压增高对破裂小血管有暂时压迫作用, 发挥填塞止血效应, 而入院后强力脱水、手术减压等因素使颅内压骤降, 从而减轻对出血点的填塞压迫止血作用, 解除了对破裂小血管的压迫, 再加上脑损伤区释放一些内源性酶以及二氧化碳蓄积、凝血机制障碍和血管痉挛等因素, 使之再出血形成血肿。
2、少年儿童颅脑损伤特点少年儿童, 尤其是10周岁以下儿童受伤以交通事故伤及高空坠落伤多见, 与其自身年龄低, 危险因素预见能力差有关。婴幼儿由于脑生理解剖与成人不同, 头颅相对较大, 而颈肌发育不全, 保护能力较差, 受伤机率大于身体其它部位。由于颅骨弹性大, 能缓冲部分外力, 脑组织在颅内惯性移动较轻, 对冲伤发生率低于成人; 颅骨菲薄, 骨折发生率较成人高, 骨折片刺破硬膜易导致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继发脑内血肿。颅骨硬脑膜中动脉沟浅, 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 硬膜外血肿发生率较成人少, 但应警惕迟发硬膜外血肿, 尤其是骨折线靠近矢状窦时,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复查CT, 以指导治疗。静脉窦骨折处的板障血管、硬膜表面的细小血管, 导致静脉渗血是血肿形成的主要机制。
3、青壮年颅脑损伤特点:
①多发伤, 常合并肢体骨折, 胸腹闭合性损伤;
②驾乘摩托车损伤多见, 车速快, 动力大, 撞力强, 颅脑损伤重, 意识障碍明显, 常合并原发脑干损伤。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发生率高, 预后差,
③再次开颅手术率高,原因是迟发血肿致脑缺血引起的占位效应, 因首次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术后引起颅内压降低, 可造成小血肿扩大或其它部位出血。
④多有开放性伤口且污染重, 异物多, 合并休克并不少见。
4、主要救治措施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入住重症监护室, 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常规治疗主要是脱水、降颅内压、抗炎、止血、营养脑细胞和预防应激性溃疡。有手术指征者, 开放绿色通道, 术前准备的同时完善相关检查。术中彻底止血、彻底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 充分减压。术式主要是扩大额颞顶骨瓣开颅, 起自前额发迹内中线旁开2cm 向后绕过顶结节,向前止于颧弓中点, 彻底咬平前颅中窝底, 敞开硬膜或减张缝合。对中老年人用脱水药的剂量要谨慎, 预防颅内压骤降加重原有挫裂伤或血肿扩大, 在脱水同时加用抗血管痉挛药物, 如尼莫地平, 可预防脑梗死发生; 加强监护, 术中留置颅内压检测探头, 以便观察术后颅内压情况, 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尤其是肺部感染问题, 对短期内难清醒病人, 应尽早气管切开, 以利排痰。合并症的处理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首先强调首诊医师仔细查体严防漏诊, 尤其是昏迷病人查体更应详细, 切勿粗心大意。合并胸腹闭合性损伤者, 若有手术指征, 可与颅脑伤同时手术; 或颅脑伤相对较轻时, 先行胸腹部手术。合并四肢骨折处理原则是: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应尽早进行骨折的整复与固定, 二者亦可同时施术,因昏迷病人多有躁动不安, 可加重骨折端出血及损伤, 也便于护理, 另外对肺、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的发生都具有预防作用。
总之, 中、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 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除具备基本的解剖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熟悉颅脑损伤的基本处理原则, 熟知不同年龄段颅脑损伤的特点, 及时准确作出相应的救治措施, 加强术中、术后脑保护, 完善专科病症监护与救治, 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致残和死亡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