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由于进行了肝移植手术而重获生命,肝移植已经成为他们的最后希望。这一技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现今全球已经有8万例以上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手术,并且每年以逾千例的速度递增,不少原本毫无希望的人们又重返社会,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这一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外科领域最为人称道的方法之一,肝移植技术也因此而成为衡量一个医院乃至一个国家医学水平的标志之一。
60年代和70年代,肝移植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此时由于没有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手术后的排异和感染一直困扰医生与患者。直到70年代末,肝移植的一年存活率还很低,肝移植还是十分危险和不可靠的手术。
1979年,环孢素A(CsA)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临床移植的面貌。它主要作用在介导移植排斥细胞免疫,这是第一个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免疫抑制剂。人们发现,CsA的使用使肝移植的存活率从以前的30%提高到70%以上。肝移植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20世纪80和90年代是肝移植飞速发展的时期。以静脉转流和UW保存液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全球范围内相继建立了多个大移植中心,其中尤值一提是匹兹堡(Pittsburgh)大学Starzl移植中心。
在临床和实验移植方面,Starzl中心占有最多的世界第一:1983年Starzl和同事完成了第一例心肝联合移植;同年,他创立了今天广为移植外科医生使用的静脉转流法,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出血及相关的并发症;1988年,他首先提出在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中使用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防止移植后HBV复发;1989年,他主持开展了新型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用于肝移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为肝移植找到了又一个安全有效的抗排斥药物,可能这里面最使人感兴趣的是1992年的两次非同寻常的肝移植--狒狒→人肝移植。
肝脏移植的手术包括供体手术分为受体手术,所谓供体是指体供肝脏的个体,受体则是接受肝脏的患者。
供体手术的步骤有灌洗、获取、保存和后台修整。受体的手术步骤为病肝的切除,止血,供体肝脏的植入,需要吻合的有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手术中会经历一个无肝期和重新灌注期,此时会发生巨大的血液动力学、电解质、血液酸碱度和出凝血功能等的急剧变化。需要有麻醉、化验等的及时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