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被引入国内,该术式以操作简便、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一定的缺陷,促使人们不断寻求改进,2001年Millikan首先介绍并被命名了一种改良术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35例,41侧疝,均为男性,年龄19~8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29例、34侧,腹股沟直疝6例、7侧,其中,复发疝3例,4侧,病程3月~36年。
1.2手术方法
常规作腹股沟区斜切口,长约4cm~6cm,常规游离疝囊至内环处,如疝囊巨大,则横断疝囊,远端开放,近端严密缝合,沿疝囊根部环形切开腹横筋膜,如有腹膜外脂肪瘤,则切除,沿腹横筋膜下腹膜外间隙环形游离出足够大的间隙,还纳疝囊,网塞置入游离出的间隙,网塞的外裙边平铺于腹膜外间隙、腹横筋膜下,不必固定,网塞内花瓣,与疝环周围筋膜组织固定(主要是腹横筋膜),外侧可与腹股沟韧带游离缘固定,其余手术步骤与原始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同。
1.3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min~50min;术后部分患者出现阴囊水肿、小血肿,均为巨大疝、疝囊下降进入阴囊患者,自行吸收或经理疗后吸收,皮下浆液性渗出2例,均经理疗、换药痊愈,全部患者术后均感觉较为舒适,局部疼痛轻微,无明显异物感,术后无局部硬结样凸起,无感染,无复发。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小时~12小时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5.6天。
2、讨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技术自1997年引入国内,弥补了传统疝修补术的诸多不足,大大减轻了术后疼痛不适,缩短了术后休息时间,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疝术后复发率由10%以上降低到1%以下,目前已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应用,并不同程度的取代了传统疝修补术。但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原始术式术后的并发症仍是令人尴尬的问题,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切口局部疼痛、硬块样凸起、异物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资料报道称可高达16.5%~24%,部分患者长期存在,处理起来十分棘手,究其原因,可能是充填疝环的网塞较高,刺激腹膜、切口周围组织,网塞外裙边在疝环周围组织固定后,网塞的内花瓣在腹压作用下向外凸起,当周围组织大量长入修补材料的网眼后,在局部固定,使局部形成硬块状凸起、有异物感、疼痛,且长期存在,治疗困难。应用Millikan术式时,网塞外裙边平铺于腹膜外间隙、腹横筋膜下,网塞内花瓣固定后,降低了网塞高度,腹压增加时压力分布更均匀、广泛,网塞内花瓣固定后不能移位向外凸起,局部不形成硬结样凸起,疼痛感、异物感明显减轻,病人术后感觉更舒适。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则是令外科医生更加头痛的问题,由于术后大量组织长入修补材料的网眼,使修补材料取出困难、复发疝囊游离困难、修补更加困难。应用,网塞外裙边平铺于腹膜外间隙,加强了腹膜囊,当腹压增加时,局部压力分布更加均匀、广泛,减轻了腹股沟管局部缺损区的压力,内花瓣与疝环固定后,网塞移位轻微,牢固的填充了疝环的缺损区,降低了术后疝复发的机会。
对于个别体质特异性个体,术后局部异物感明显、植入材料不耐受,出现浆液性渗出甚至囊肿,大多数患者经局部换药、引流、抽吸、加压包扎、理疗等保守治疗措施治疗后,取出植入材料似为妥当的治疗措施。
3、结论
Millikan作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改良术式,优点是,网塞外裙边加强了腹膜囊,使局部压力分布更加广泛、均匀,减轻了腹股沟管缺损区的压力,内花瓣的固定,使网塞固定可靠,移位轻微,减轻了术后局部疼痛、异物感,减少了术后局部硬块样凸起的形成,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复发率,对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有益的改良和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