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医疗费用,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早在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ixetr和Barr首先通过手术证实和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医学贡献开创了所谓的椎间盘时代,继而各国纷纷开展椎间盘手术,传统的椎间盘手术方式采用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单侧上下推骨部分椎板切除术,其主要并发症有感染、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硬膜假性囊肿,脊柱不稳及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症。正是由于传统手术存在弊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应运而生。
经历了化学髓核溶解疗法、经皮椎间盘摘除术、自动经皮椎间盘切除术、关节镜椎间盘切除术、经皮内镜激光切除椎间盘,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等几个阶段。随着电脑智能、光纤技术、模糊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腰椎间盘的手术治疗将会更趋向微创化和有限化。
但是微创手术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且手术适应症狭窄,而小切口开窗术,则对脊柱损伤小,治疗费用少,不需要昂贵设备,适应症较广泛。然而研究显示不管采用何种手术方式,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约有45%(30%-70%)的患者残留腰痛,约有30%(22%-45%)的患者残留腿痛,约60%的患者腰椎活动度减少,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康复治疗不容忽视,而且应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研究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不佳,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术后康复治疗不当或忽视术后康复治疗,如谢明华等报道1例老年患者由于术后管理不当导致术后6小时出现的下肢截瘫。杨君礼等发现术后卧床时间长和全椎板切除广泛的患者远期并发症多。赵毅等报道术后腰椎不稳,粘连及疤痕等原因导致术后疗效不佳。为了提高术后疗效及减少并发症,近些年来临床医生开始对术后康复治疗进行尝试性研究。
侯纪寿等对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随访观察,得出术后功能锻炼可增强肌肉强度和耐力,提高脊柱稳定性,灵活性,改善肌肉状态,松解粘连。有研究认为术后卧床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的选择关系到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但对于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很有必要对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使其科学、规范化,以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近、远期疗效。
本课题以功能锻炼及中药外用洗伤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术后的治疗手段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方法和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