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好发于腕、踝关节背面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临床常用的治法中,手法治疗和穴位注射因使囊壁破坏不完全而容易复发,手术治疗创伤性大而患者难以接受。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采用双向扬刺法治疗腱鞘囊肿获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90例腱鞘囊肿患者,均来自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双向扬刺治疗组、普通扬刺治疗组和火针治疗组各30例。双向扬刺治疗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6年。囊肿直径1.15-97.25px;发生在腕关节20例,手背8例,足背2例,均为单发。
普通扬刺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5月,最长5.6年。囊肿直径1.09-86.75px;发生在腕关节18例,手背9例,足背3例,均为单发。火针治疗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7月,最长5.9年。囊肿直径1.12-89.5px;发生在腕关节19例,手背9例,足背2例,均为单发。3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
(1)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3)好发于腕背及腕掌面的桡侧、掌指关节的掌侧面、足背动脉附近等处;
(4)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缓慢发生或偶然发现,局部酸胀不适,握物或按压时可有痛感;
(5)肿块小者如米粒,大者如乒乓球,呈半球形,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但附着于深处的组织,活动性较小,有囊性感。
1.3 排除标准
自拟排除标准如下:
(1)急性外伤所致的肿块。
(2)其他肿瘤所致的皮肤肿块。
(3)结核病所致瘿瘤。
(4)脂肪瘤。
(5)妊娠期皮肤肿块。
(6)排除患有其他腕足关节病变者。
(7)排除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以及对针刺有恐惧感不能配合者。
2、治疗方法
2.1 普通扬刺治疗组
选穴:囊肿局部。
操作方法:用普通扬刺法。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0-0.35mm、长15-25mm不锈钢毫针,先在囊肿正中直刺一针,深度可达20-25mm,以透达囊肿根部为准,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之后再在囊肿的上下左右方向各平刺一针,以四针的针尖都朝向正中直刺的针尖这一点,做到五尖合一;针刺深度可达20-25mm,以透达到囊肿基底部为准,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次15min、30min行针1次,出针后不加按压针孔。具体操作见图1。
图1:普通扬刺法 图2:双向扬刺法
2.2 双向扬刺治疗组
选穴:囊肿局部。
操作方法:在普通扬刺原有五尖合一治疗的基础上,再用直径0.30-0.35mm、长15-25mm不锈钢毫针在囊肿上下左右针刺的角平分线线上各平刺一针,针刺深度可达20-25mm,以透达到囊肿基底部为准,使这四针和原先直刺的一针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扬刺法,形成一个新的五尖合一。这两个五尖合一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九尖合一。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次15min、30min行针1次,出针后不加按压针孔。具体操作见图2。
2.3火针治疗组
选穴:囊肿局部。
操作方法:针具选用0.8mm×50mm的粗火针,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后,将在酒精灯上烧红的火针迅速的在囊肿的顶部以及上下左右部位分别刺入(均以透达囊肿基底部为度),做到五尖合一,然后迅速拔出,从进针到出针不超过1秒钟,出针后不加按压针孔。
以上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完全正常,随访1年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缓解,体征消失,功能基本正常,随访1年内有复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或功能均无改善者。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愈率
双向扬刺治疗组 30 29(96.67) 1(3.33) 0(0.0) 96.67
普通扬刺治疗组 30 20(66.67) 4(13.33) 6(20.0) 66.67
火针治疗组 30 18(60.0) 7(23.33) 5(16.67) 60.00
注:与普通扬刺治疗组比较,**P<0.01;与火针治疗组比较。
由表1可见,双向扬刺治疗组和普通扬刺治疗组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67,P<0.01),表明双向扬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扬刺治疗组;双向扬刺治疗组和火针治疗组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67,P<0.01),表明双向扬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火针治疗组;普通扬刺治疗组和火针治疗组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67,P>0.05),表明普通扬刺治疗组和火针治疗组治疗腱鞘囊肿的疗效无差别。
4、典型病例
王某,男,62岁,2012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右手手背腕关节部出现肿块半年余。患者自诉于半年前因为书法练习致使右手手背腕关节部出现疼痛,继而出现局部隆起、酸胀、持重时疼痛加重等现象。患者先后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等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腱鞘囊肿,行穴位注射、针刺、火针、按摩以及局部加压等多种治疗,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手背腕关节部肿块更为突出,直径达52.5px左右。触诊患病局部表面光滑,囊肿内部质地坚硬,凸凹不平,推之与局部皮肤无粘连。诊断为腕背部腱鞘囊肿,采用双向扬刺法治疗,用直径0.30-0.35mm、长15-25mm不锈钢毫针在囊肿上下左右等部位针刺使之形成九尖合一。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次15min、30min行针1次,出针后不加按压针孔。1次后囊肿局部明显变软,大小缩小一半;2次后囊肿局部全部变软,大小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3次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正常而获治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5、讨论
腱鞘囊肿属于西医学名词,类似于中医学中的“筋结”、“筋瘤”、“聚筋”等病范畴,其成因多因外伤、机械性刺激、慢性劳损、反复持重而劳伤经筋,导致局部气血不和,血运不畅、痰凝血瘀、寒凝气结而成本病。
扬刺法源自于《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本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大、病变位置较浅、寒邪凝滞为主的病症。以往的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扬刺法治疗腱鞘囊肿,一则可以使囊肿局部形成多个针眼,既达到破坏囊肿组织的作用,又有利于黏液的排出,促使囊壁闭缩、囊肿缩小变软直至消失,起到了软坚散结的功效;二则可以起到疏筋通络、活血散结、疏肝解郁、解痉止痛、疏调经筋的作用;三则能使腱鞘囊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和改善,细胞活力加强,从而促进渗出物吸收,达到治愈的目的。
综合双向扬刺法、普通扬刺法和火针这三种方法对于腱鞘囊肿的治疗,普通扬刺法尽管符合《内经》“病在筋,调之筋”以及《灵枢・官针》说“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的相关理论而临床疗效较好,但是相对双向扬刺法来说,因其刺激量较小而治愈本病需要的疗程较长,病情也容易反复发作。火针尽管能灼开囊壁,使囊液外散,又可灼炼囊壁,使之萎缩[9],从而达到温阳化气、行气活血、消痰散结等作用。但是火针在操作时一是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否则会伤及囊肿局部的血管、神经和肌腱;二是烧针方法和火候掌握不好既没有达到治疗效应又徒破好肉;三是患者对于火针恐惧而配合不默契也是影响火针疗效的因素之一。
双向扬刺法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扬刺法和火针,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综合起来我认为其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病因病机上来讲,因为腱鞘囊肿临床症状的不红而肿辨证为阴寒之邪,而扬刺法“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正好对证治疗“寒邪凝滞为主的病证”,可谓病证相宜;二是从病位上来讲,腱鞘囊肿属于筋病,在《素问・调经论》中有“病在筋,调之筋”的治疗指导原则;而扬刺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大、病变位置较浅的病证”,正好适合于筋病的腱鞘囊肿,可谓病位适宜;三是从刺激量上来讲,双向扬刺法的“九尖合一”其刺激量明显大于普通扬刺法和火针的“五尖合一”,因而会使囊肿局部形成更多的针眼,更大程度上破坏了囊肿组织,让更多的黏液排出,从而全面彻底的促使囊壁闭缩、囊肿缩小变软直至消失。
综上所述,双向扬刺法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扬刺和火针治疗,其疗效肯定,效果独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