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是临床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逐渐加重的特点,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笔者从2005-2011年期间运用背俞穴透夹脊治疗腰椎骨质增生6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病人,按就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3岁,平均59.5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35年,平均天70.6天;其中左侧腰痛10例,右侧25例,两侧25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0岁,平均59岁;病程最短18天,最长34年,平均天69.2天;其中左侧腰痛16例,右侧21例,两侧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腰椎骨质增生的诊断标准拟订:
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②常发生于中老年;
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
④体检腰椎棘突部有压痛、叩击痛,腰椎活动受限;
⑤X线拍片或CT提示腰椎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并排除风湿、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其他疾病引起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根据腰椎增生部位,主穴取L1-L5相应的背俞穴与夹脊穴。加减: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膈俞,肾虚腰痛加命门、志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针刺部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2.5寸毫针从背俞穴进针,进针后针尖与皮肤呈60o角刺向夹脊穴,深度为1.5寸左右,出现酸麻胀痛等针感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使针感传至病变部位。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共治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止其他治疗。
2.2 对照组
单纯服用中药腰痛宁胶囊(承德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3020898)治疗,黄酒兑少量温开水送服。一次4-6粒,一日1次,睡前半小时服。10天为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2]。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正常,不影响生活和工作;
有效:疼痛略有减轻,关节活动功能略有好转;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毫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表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60
38(63.3)
15(25.0)
5(8.3)
2(3.3)
96.7
对照组
60
8(13.3)
17(28.3)
20(33.3)
15(25.0)
75.0
由表1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5.5%,经统计学分析,2=38.64,<0.0< span="">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腰椎骨质增生属中医学“骨痹”的范畴。本病的形成或因肝肾亏损,经血不足,骨失所养,腰椎退行性变而成骨质增生,内因是发病的关键。或因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因素留滞于椎体,而致腰椎局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不通所致,外因可诱发和加重腰椎骨质增生的形成。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背俞穴透刺夹脊穴治疗本病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总结起来,认为其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经络上来看,背俞穴隶属于膀胱经,夹脊穴又名为督脉夹脊穴,位于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在经脉循行中,膀胱经“夹脊抵腰中,入循膂,…从腰中,下夹脊”,督脉“并于脊里”,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督脉为诸阳之会,故而针刺膀胱经和督脉,属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达到疏通经气,调和阴阳的作用。
第二,从穴位上来看,选腰部背俞穴和夹脊穴属于局部选穴的范围,故而针刺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以及相关夹脊穴,属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可达到强腰壮肾、补气活血、活络止痛的作用。
第三,从现代研究上来看,腰部背俞穴和夹脊穴在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从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静脉丛分支,而腰椎骨质增生椎体退行性病变往往影响腰椎局部的神经和血管,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故而针刺背俞穴和夹脊穴,能够最大限度的调节腰部脊神经与血管的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减轻对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刺激与压迫,消除炎症水肿,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综上所述,背俞穴透夹脊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疗效显著,效果独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