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及辅助检查
(1)CT检查
忽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患者主诉"一生中最严峻的头痛",应考虑到SAH。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
SAH的CT诊断率为90%以上,特别是脑干四周的基底池、侧裂池、纵裂池。若出血极少或出血后数天,CT检查可能是阴性。此时,腰穿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CSF黄变提示最近有出血。
(2)脑脊液检查
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是SAH还是误穿出血时,一定作脑脊液分光光度检查。
(3)利用CT上血液浓缩区判断动脉瘤的部位:
①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
②鞍上池不对称出血提示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③外侧裂出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④额叶半球间裂基底部出血提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
(4)脑血管造影明确病因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二、一般治疗
建议: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小时内进行一般治疗
三、抗血管痉挛治疗
脑血管痉挛是在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迟发性收缩,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为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造影上血管痉挛有典型的短暂过程--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狭窄到最大,2-4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病例血管痉挛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可缓解或发展为脑梗死。15%-20%的患者标准治疗后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建议:尽早应用尼莫地平以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尼莫地平可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药(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此期最易因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最近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还能降低Ⅳ、Ⅴ级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上述剂量下,一些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可减慢速度或减量。经回顾性研究还未有其它专门针对SAH有效的治疗药物。
四、抗纤溶治疗
最常用的抗纤溶剂是6-氨基己酸,通常每天24克,连用3天。3天后改为8克/日,一天一次,维持3周或维持到手术前 (I-V证据水平,A级推荐)。然而,必须注重抗纤溶治疗可能会并发脑缺血,需同时联合应用钙拮抗剂。
五、脑脊液置换术
SAH患者出现急性脑积水、剧烈头痛,可考虑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缓慢放液10-20ml,每周2次,可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但需留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危险性。
六、外科手术治疗
建议:临床状况良好(Hunt&Hess分级Ⅰ、Ⅱ、Ⅲ级)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最好发病后3天内或3周后)。
需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引起出血的动脉瘤、患者临床分级。动脉瘤手术可及且无影响手术的内科疾病,临床状况良好(Hunt&Hess分级Ⅰ、Ⅱ、Ⅲ级)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最好入院后24小时以内)。对于不适合手术的病例,可考虑血管内治疗。
Hunt&Hess分级Ⅳ、Ⅴ级别的脑积水患者需急诊脑室引流。脑内血肿的Ⅳ、Ⅴ级患者,应手术清除血肿、急诊夹闭动脉瘤以拯救生命。而对此类患者手术治疗出血源,预后将更差。若出现严重的血管痉挛伴梗死,应推迟手术。
七、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脑积水 建议:
(1)SAH后约20%的病例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72小时内脑室扩大)。推荐脑室引流术,尽管会增加再出血和感染(IV-V级证据,C级推荐)。
(2)SAH后常发生慢性(交通性)脑积水。推荐对症状性患者行暂时或永久性脑脊液引流(IV-V级证据,C级推荐)。SAH后常发生脑室扩大,病因通常为脑室内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SAH急性脑积水更多地发生在临床症状重的患者。诊断依靠于影象,许多患者无症状,只有一部分病例需分流术改善临床状态。对于SAH后急性脑积水和意识水平减退的患者,一般推荐脑室引流术;约50%-80%的此类病例引流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再出血
减少可能引起再出血的因素。病人需卧床,减少刺激。使用止痛药控制疼痛。使用镇定剂。规律使用大便软化剂和缓泻剂。这些措施目的是避免血压升高,以免颅内压升高引起再出血。如果可能,手术是最好的防备再出血的方法。
(三)低钠血症
建议:
(1)SAH后低血钠的治疗应包括血管内输注等渗液体(III-IV证据,C级推荐)。
(2)对最近发生SAH患者监测中央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液体平衡、体重,以评估容量状态。出现容量量下降的趋势应补液纠正(III-IV级证据,C级推荐)。
(3)避免使用低渗液体,因其会导致低血钠;不要通过限制液体治疗低血钠 (IV-V级证据, C级推荐)。
文献报道,SAH后低血钠的发生率为10%-34%。一般在出血后数天发生,常与血管痉挛的时间相平行。低血钠更多见于临床症状重的脑积水患者,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限制液体治疗低血钠会增加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低血钠通常稍微不足以产生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