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骨转移的治疗应进行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切除肾脏原发灶可提高干扰素(interferon,IFN)-α或(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对肾癌伴发或肾原发病灶切除术后出现的孤立性骨转移瘤,如患者体能状态良好、转移性肾癌预后危险因素评分低,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后者也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肾脏手术同时进行或分期进行。对肾癌骨转移发生病理性骨折或伴承重骨有骨折风险的患者,如患者体能状态良好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既往转移性肾癌以高剂量IL-2、IFN-α、吉西他滨、卡培他滨、氟尿嘧啶脱氧核苷、5-Fu为一线治疗方案,阿霉素仅用于癌组织中有肉瘤样分化的肾非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2006年起NCCN、EAU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索拉菲尼,舒尼替尼,Temsirolimus,贝伐单抗联合IFN-α)作为转移性肾癌的一、二线治疗用药(证据水平Ⅰb)。
(一) 内科治疗
1、分子靶向治疗
1)索拉菲尼 2007年Escudier等报道了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III期全球性评价(treatment approaches in renal cancer global evaluation trial, TARGETs)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索拉非尼治疗经一次系统抗癌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有效率为10%,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24周,较安慰剂对照组延长1倍。74%的患者肿瘤病变保持稳定,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s, 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为84%。
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间,孙燕院士牵头组织了索拉非尼治疗中国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安全性及疗效分析的研究,该研究为开放、多中心、非对照临床研究,共入组62例晚期肾癌患者,5例因毒副反应退组,57例患者可评价。全组中位年龄53岁,男性43例,接受索拉非尼400mg、每日2次、至少2月。结果CR1例(1.75%),PR 11例(19.3%), SD 36例(63.16%),疾病控制率达84.21%,中位PFS时间41周,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未达到。G3/4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16.1%),腹泻(6.45%),高血压(12.9%),白细胞减少(3.2%),高尿酸血症(9.7%)。其疾病控制率(CR+PR+SD)与国外的索拉非尼III期随机双盲对照研究(TARGET试验)的报道一致。
推荐索拉非尼用量400mg bid/日(推荐分级B)。
2)舒尼替尼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有效率为24.8%,PFS为11.2个月,明显优于IFN-α。
3)Temsirolimus Temsirolimus治疗预后差的晚期患者,有效率9%,疾病控制率49%,与IFN-α组比能明显延长总生存(10.9月vs 7.3月)。
4)贝伐株单抗联合IFN-α 贝伐株单抗联合IFN-α治疗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有效率30.6%,与IFN-α单药组比较显著延长了PFS(10.2 Vs 5.4个月)。
2、细胞因子治疗1)IL-2 IL-2可作为转移性透明细胞癌的一线治疗用药(证据水平Ⅰb)。
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间,在我国进行了单药重组人源化IL-2(Proleukin)皮下注射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该研究为开放、多中心、非对照临床研究。入组41例经病理确诊的转移性肾癌患者。每5周为一周期:第一周于第1~5天接受IL-2、900万IU、每12小时1次;后三周,于每周第1~2天接受IL-2、900万IU、每12小时1次,于每周第3~5天接受IL-2、900万IU、每日1次;第五周停用。共2~4个周期。5例因毒副反应出组,36例可评价客观疗效,CR 0例,PR 7例(19.4%),SD 16例(44.4%),PD 13例(36.1%),疾病控制率63.9%,中位PFS尚未到达,但超过12个月。严重不良反应(≥3级)少见,主要表现为多系统1~2级的轻中度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中低剂量IL-2治疗中国人转移性肾癌的疗效与国外报道有相同。
IL-2推荐剂量:1800万IU/日,皮下注射,5日/周,共5~8周(推荐分级B)。IFN-α IFN-α对低、中危险因素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有效(证据水平Ⅰb)。结合中国国内国情,推荐将IFN-α作为治疗低、中危险因素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推荐分级A)。
IFN-α推荐治疗剂量:900万IU/次,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3次/周,12周为1疗程。也可采用阶梯式递增方案,第1周每次300万IU,第2周每次600万IU,第3周以后每次900万IU。IFN-α治疗转移性RCC有效率15%,中位生存时间8.5~13个月。
3、化疗化疗主要作为转移性非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证据水平Ⅲ)。主要用于治疗mRCC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和顺铂。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主要用于以透明细胞为主型的mRCC;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主要用于以非透明细胞为主型的mRCC;如果肿瘤组织中含有肉瘤样分化成份,化疗方案中可以联合阿霉素。化疗有效率约10%~15%左右。化疗联合IFN-α或(和)IL-2也未显示出优势。
(二)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治疗高钙血症、缓解骨痛,唑来膦酸可有效预防或延缓肾癌骨转移引起的SREs。推荐使用双膦酸盐药物包括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但唑来膦酸的疗效优于帕米膦酸二钠。
(三)外科治疗RCC骨转移多为溶骨性,易引起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等并发症,。骨转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应用手术方法切除转移灶。对可切除的原发病灶或已被切除原发病灶伴单一骨转移病变(不合并其他转移病灶)的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骨转移伴承重骨有骨折风险的患者应进行预防性内固定,避免骨折的出现。已出现病理性骨折或脊髓的压迫症状符合下列3个条件者应首先选择骨科手术治疗:①预计患者存活期>3个月;②体能状态良好;③术后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接受放、化疗和护理。针对骨转移的外科手术多为姑息性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病理性骨折、缓解脊髓压迫。可达到缓解症状,避免神经损伤、甚至截瘫,保存或恢复肢体功能和膀胱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手术切除孤立性骨转移病灶可能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四)局部放疗体外照射放疗主要治疗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疼痛明显部位,主要目的是缓解骨痛、恢复功能和防止局部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目前认为局部放疗是肾癌骨转移局部止痛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使70%的患者疼痛缓解。
(五)药物止痛治疗药物止痛是缓解肾癌骨转移疼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止痛药物的治疗应遵循WHO癌症治疗基本原则进行,止痛药物可与双膦酸盐类药物或放疗等方法联合治疗,以最大限度缓解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疼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