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改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脊髓、颈交感神经根、椎动脉等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本病多发于30-60岁的人。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从事电脑工作者及缺乏体育锻炼者。临床表现依据病变部位及受压组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轻者头、颈、肩、臂、手指麻木疼痛,头晕,恶心,可自行减轻、缓解或反复发作,重者上肢或下肢发沉、无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放射痛、猝倒发作,甚至二便失禁、瘫痪或危及生命。其病变好发于颈5-6之间的椎间盘,其次是颈6-7、颈4-5之间的椎间盘。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久坐耗气、劳损筋骨;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或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本病属中医学“项强”、“项筋急”、“眩晕”、“项肩痛”“痹证”、“痿证”。
2、诊断: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46(23):1796-1799
1)颈型颈椎病:
(1)主诉枕、颞、耳廓等下头部、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及椎问关节不稳等表现;
(3耳鸣及听力障碍等;
(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5)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6)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二段椎动脉(V一Ⅱ)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
(7)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8)手术前需行MRA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有助于明确诊断。
2)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手臂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臂从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x线、MR)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和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以四肢运动、感觉及反射障碍为主;
(2)影像学所见证实脊髓受压,并与临床症状相吻合;
(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急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多伴有头颅症状,包括视力模糊、耳鸣及听力障碍等;
(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5)除外眼源性、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6)MRA或椎动脉彩超显示第二段椎动脉(V一Ⅱ)有局限性狭窄或扭曲征;
(7)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8)手术前需行MRA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有助于明确诊断。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对此分型的诊断标准尚有较多争议,尚待进一步讨论,因此暂不提出修订意见。
交感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上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病:
(1)食管受压型颈椎病:吞咽困难,尤以仰颈时为甚;x线平片显示椎节前方有明显之骨赘形成;钡餐检查显示食道受压征;多合并其他型颈椎病症状。
(2)颈椎不稳定(失稳)型:确切含义待进一步讨论。
(3)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型:确切含义待进一步讨论。
7)混合型颈椎病:具有前述诸型两种及两种以上颈椎病者,均属此型。多见于病程久、年龄较高者。
3、治疗
(1)电针
取颈部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中俞、大杼、天宗。每次取2~4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分钟。
(2)体针
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风池、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阿是穴
(3)耳针
取颈椎、肩、颈、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肝、肾。每次取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4)皮肤针
扣刺大椎、大杼、肩中俞、肩外俞,使皮肤发红并有少量出血,然后加拔火罐。
(5)穴位注射疗法
取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用1%普鲁卡因2ml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2ml,每穴注射0.5ml。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需要做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颈椎MRI,一旦经临床医生确诊颈椎病,再考虑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适应于脊髓型颈椎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