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大肠癌”病名,但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积聚”、“肠覃”、“脏毒”、“肠风”、“下痢”、“锁肛痔”、“盘肛痈”等病范畴。如《灵枢?五变第四十六》中即记有“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初步探讨了肠中“积聚”的病因为“肠胃恶,邪气留止”;《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中则列举了肠内“积聚”形成的多种原因,如“寒气上入于肠胃……则_胀,_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虽然分别论述了寒邪、饮食起居不节及用力过度、内伤忧怒等因素在肠积发病中的作用,但中心环节是“肠寒”导致“汁沫(津液)与血并聚不得散”,所以总体而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水胀第五十七》中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亦认为“肠覃、肉”乃因寒邪侵入,与卫气相搏,气机郁遏,气血不能正常流通,“癖而内著”所致。《诸病源候论?积聚症瘕候》中记有“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认为因反复寒温失节,导致脏腑之气虚弱,进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最终导致“症瘕”形成,并指出其预后“人柴瘦、腹转大”而死,与肿瘤晚期恶液质体征十分相似。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指出“脏毒者,其大肠尽头是脏头,……毒者其势凶恶也”,故得此名,其症状为“肛门肿痛,大便坚硬则殊痛,其旁小者如贯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热,疼痛难安,势盛肿胀,翻行虚浮”。明《外科正宗?脏毒》中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指出预后极差。《外科真诠》中亦说“脏毒生于肛门两旁……发于内痈,兼阴虚湿热,下注肛门,内结壅肿,刺痛如锥,大便虚秘,小便淋漓,寒热往来,遇夜尤甚,……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肛门内蚀,常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禁”,指出“脏毒”发病时可出现类似于“痈”病的毒盛壅肿、肉腐流脓、疼痛难忍,甚至形成瘘道,严重者可如清《医门补要?肛痈辨》中指出的那样“肛门四周红肿作痛,……数处溃开者,名盘肛痈”。因此不难理解,如毒盛肉腐、血溃成脓而病位较高,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者,即成“下痢”;如热毒较轻,仅以溃烂经络、便血为主者,即为“肠风”。另外,如肿瘤环肛而生,导致肛门狭窄,如《外科大成》中所记“肛门内外如竹节紧锁,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称为锁肛痔”。其预后甚差。
孙师在总结古人经验、吸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诊疗实践,指出大肠癌病因病机多归于以下几种情况:
1、湿热下注:多因饮食不节,醉饱无度,恣食肥甘,或久染肠疾,久泻久痢,或情志失调,肝脾不和,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流注肛门,结而为肿,痛连少腹,肛门重坠,大便脓血,排便有碍。
2、酒色无度:纵情酒色,损伤脾肾,脾肾亏虚,虚则致积,积则益虚,气机不畅,毒邪蕴结脏腑,下迫大肠,结而为肿。
3、外感邪毒: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意耽着,久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由于大肠乃六腑之一,司传导之职,清除糟粕,“传化物而不藏”,如以上内、外因素作用致使湿热蕴毒,结聚于内,“藏而不去”,反滞胀而为肿,是属大肠癌的标证;脾肾亏虚,正气不足,不能推动大肠传导司职,是大肠癌病之根本DD所以然者,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也。
二、辨证施治
孙师在深刻阐释上述病因病机基础上,指出大肠癌的治疗总体应以健脾益肾、扶正固本来推动大肠传导司职;局部予以解毒化湿、散结祛瘀、消积导滞以利大肠功能恢复。在多年临床诊疗实践基础上总结分型如下[2~3]:1)湿热蕴结,下迫大肠者,予清热利湿,解毒抗癌,处方以槐花地榆汤加味或芍药汤加味;2)脾虚蕴湿,毒结大肠者,予健脾化湿,解毒抗癌,处方以参苓白术散或黄芪健中汤加味;如肝郁脾虚者,则以逍遥散加味;3)脾肾阳虚,寒邪客肠者,治以温补脾肾,祛邪抗癌,处方予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味;4)肝肾阴虚,津亏肠燥者,治以滋阴清热,益水涵木;处方予六味地黄丸加味;5)正虚邪实,气血双亏者,治以益气养血,解毒抗癌,处方予八珍汤加味。在病机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1)解毒抗癌:酌选蜂房、藤梨根、红藤、败酱草、草河车、蛇舌草、白英等;热毒炽盛者,加土茯苓、地榆、槐花等;2)泻痢不止:加炒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炒苡仁等;必要时加利湿止泻药,如猪苓、泽泻、车前草等;3)出血多者:加血余炭、侧柏炭、藕节炭、地榆炭、三七粉等;4)肿瘤压迫、翻花:加山慈菇、黄药子、夏枯草、生牡蛎、龟板、鳖甲、穿山甲等;5)疼痛:加郁金、玄胡、乌药、香附、荜拨、桃仁、水红花子、凌霄花等。
三、未病先防
现代研究[4]表明,大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已确定,约80%的大肠癌系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从腺瘤演变为癌历时约5~10年。因此孙师认为,在此5~10年间积极予以截断扭转、未病先防,能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危等多方面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能治已病,而且要防未病,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发展趋势,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达到“上工之术”。孙师总结多年临床实践,认为鸦胆子对抑制腺瘤、防止癌变有较好疗效。传统中医认为鸦胆子归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等功效,用于痢疾、疟疾及外治赘疣、鸡眼等均有良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鸦胆子油乳剂对大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依赖关系[5],对多药耐药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并能明显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6]。因此孙师常用之于未病先防,所需注意者,鸦胆子有毒,且其挥发油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因此用量不宜过大。
四、典型病例
例1 患者李某某,女,42岁,辽宁人,2004年8月初诊。患者于2003年底因大便次数增多、粘液多、大便带血,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在当地医院就诊,查便常规:白细胞 25-45个/HP,红细胞35-60个/HP,考虑为细菌性痢疾,经抗生素及中草药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出院,但饮食不当时仍大便次数增多,偶可见大便带血,患者未予重视,间断在当地中草药治疗控制。2004年5月再次病情加重,大便粘液多,大便带血,腹痛、里急后重,经抗生素及中草药治疗不能缓解,并于右上腹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伴有触痛,质地偏硬,随行钡灌肠检查,于结肠肝曲部位发现肠腔狭窄充盈缺损,随到当地肿瘤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结肠肝曲肿块约3.4×4.5厘米,向腔内突出,表面伴有靡烂出血,且于肝门附近有3个结节状物,质地硬,表面粗糙,最大者3.2×2.8厘米,最小者1.5×2.0厘米,因靠近肝门静脉,肝脏肿块无法切除,术中仅将结肠肿物切除,并行活检。术后病理为低分化腺癌。随予以MFV方案化疗,4周1疗程,共行2疗程后因化疗反应不能耐受,中止化疗前来我院门诊。初诊时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眼睑色淡,纳少恶心,腹痛嗳气,大便成糊状,3-5次/天,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2×109/ L,N 58%,Hb 67g/L。便常规:红细胞 3-5个/HP,白细胞 0-2个/HP,潜血(±)。证属脾虚蕴湿,毒结大肠,治以健脾化湿,解毒抗癌,以黄芪健中汤化裁,药用:黄芪30克、当归12克、太子参15克、生白术30克、伏苓15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厚朴10克、生苡仁15克、竹叶10克、何首乌15克、凌霄花15克、炒槐花10克、红藤10克、败酱草10克、鳖甲15克、阿胶珠20克、山药20克、鸡血藤3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香橼15克。每2日1剂,每日分2次服用。大便干结时,予加生白术30-40克、生地10克;便溏时,加金樱子10克、覆盆子10克;大便先干后溏时,加晚蚕砂20克、炒皂角10克;里急后重时,加青皮10克、儿茶10克、黄连10克、秦皮10克。经治4年余,症状明显缓解,精神转好,胃纳改善,大便通畅,情绪稳定,血常规多次复查在正常范围内,肝转移灶经多次腹部超声检查均基本稳定,目前仍在治疗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