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RMM)临床少见,约占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1%,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该病恶性程度高、发生远处转移早、预后差,5 年生存率多低于10%[2,3]。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议, 近年开展的免疫治疗也具有一定疗效[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9 年2 月至2008 年3 月收治的16 例ARMM 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随访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9 年2 月至2008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ARMM 患者共16 例, 占同期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1.8%(16/869),其中男性7 例,女性9 例,男女比例为1∶1.28; 年龄37~82 岁, 平均年龄62.3±3.53 岁。
1.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表现为便血11 例(68.6%),肛门肿块4 例(25%),排便习惯改变3 例(18.7%),肛门坠胀感2 例(12.5%),肛门疼痛2 例(12.5%)。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10d~24 个月,平均4.5 个月。肿瘤均位于距肛门5cm 以内,其中位于肛管11 例,直肠2例,同时累及肛管直肠3 例;肿瘤直径0.5~5.5cm,平均2.8cm;术前远处转移3 例,均为肝转移。
1.3 病理诊断及临床分期
肿瘤大体呈息肉型9 例,结节型7 例。标本肉眼可见肿瘤有黑色素沉着11 例,无色素沉着5 例。术前活检病理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13 例,诊断恶性肿瘤1 例,低分化腺癌1 例,另1 例首次活检为炎性肉芽组织,经再次全瘤切除活检后明确诊断。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局限于黏膜、黏膜下层以内7 例,侵及肌层7 例、外膜2 例;镜下见肿瘤细胞胞浆内黑色素沉着13 例,无黑色素沉着3 例。全部患者行免疫组化检查,其中S-100标记阳性14 例,HMB45 标记阳性16例,Vimentin 标记阳性13 例。镜下肿瘤细胞胞浆内无黑色素沉着者,S-100、HMB45、Vimentin 标记均为阳性。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1 例,其中伴远处转移患者均有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Ⅰ期(T1a~2aN0M0)5 例,Ⅲ期(T2b~4bN2~3M0)8 例,Ⅳ期(T3b~4bN2~3M1)3 例( 参照2002 年AJCC 恶性黑色素瘤TNM 分期系统)。
1.4 治疗方法
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meal resection,APR)14 例,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 local resection,WLE)1 例,1 例放弃手术单纯化疗。本组病例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术后辅助化疗7例,采用氮烯咪胺、顺铂等;术后放疗1 例;术后行干扰素、白介素-2等免疫治疗3 例。见表1。
1.5 随访及统计学处理
采用电话、信件、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至2008年9 月,随访6 个月~17 年,记录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术后诊治、生存时间等。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包,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差异显著性,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
16 例患者中,首次即确诊的仅4 例(25%),误诊为直肠肛管癌8 例、直肠息肉3 例、肛乳头肥大1例。经肿块病理活检后,13 例(81.2%)于术前确诊,3例仍未能正确诊断,经术后免疫组化病理确诊。
2.2 生存情况
12 例已死亡,至今仍生存4 例。1 例Ⅰ期患者行APR术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存活时间已17 年,无复发转移。本组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54.5%、20.4%和7.6%,中位生存期18 个月(95%CI:7~29 个月)。
2.3 复发、转移及预后分析
APR 术后局部复发1 例。发生远处转移者共11例,其中肝转移6 例,肺转移5 例,骨转移2 例,脑转移2 例,皮下软组织转移2 例,膀胱转移1 例;6 例为多脏器转移。经生存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及病理分期有关,肿瘤浸润至肛管直肠肌层、外膜的较浸润至黏膜层、黏膜下层者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越晚,预后越差(P<
0.05)。但不同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术为主的联合治疗患者, 其预后与单纯手术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ARMM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肿瘤肉眼观并无色素沉着, 容易误诊为肛管直肠癌。Pessauxl等[1]报道误诊率高达80%。本组68.7%(11/16)的患者表现为便血,31%(5/16) 肉眼肿块无色素沉着,75%(12/16)被误诊,最易误诊为肛管直肠癌及直肠息肉。因此,对便血、肛管直肠肿块患者,需要考虑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仔细观察局部有无棕褐色、黑灰色色素沉着。术前肿块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组13 例患者经肿块活检后于术前明确诊断。对活检阴性,但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应将肿瘤完整切除,以免医源性扩散。对于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标记HMB45、S-100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5]。本组患者3 例于术前肿块活检未能正确诊断, 而2 例术后病理镜下肿瘤细胞内无色素沉着,但HMB45、S-100标记均为阳性。
ARMM 的临床分期方法尚不统一。有学者参照肛管直肠癌的分期方法[6],因其生物学行为有别于肛管直肠癌, 我们采用2002 年AJCC 恶性黑色素瘤TNM 分期系统[7]。该系统中,出现淋巴结转移即为Ⅲ期,有远处转移即为Ⅳ期,但对Ⅰ、Ⅱ期的定义与肛管直肠癌不同,主要区别在肿瘤T 定义。肿瘤浸润深度≤1.0mm、1.01~2.0mm、2.01~4.0mm、>4mm 分别为T1、T2、T3、T4,并根据肿瘤有无溃疡分别定义为a、b。T1a、T1b、T2a为Ⅰ期,T2b、T3a、T3b、T4a、T4b为Ⅱ期。该分期系统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ARMM 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 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出现血管、淋巴转移, 明确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因此预后较差。Hiroshi 等[2]回顾了457 例ARMM患者, 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5 个月,5 年生存率仅6%。本组病例自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4.5 个月,而术前已有3 例出现肝转移,11 例病理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又有10 例出现远处转移,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为肝、肺、骨,5 年生存率为7.6%。本研究显示,就诊时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肿瘤大小、是否在术后联合放化疗及免疫治疗未影响患者预后。
ARMM 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APR 术、局部扩大切除术和局部切除术, 但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支持APR 术的学者认为,APR 术较为彻底的切除了肿瘤所在直肠、肛管及坐骨直肠窝脂肪淋巴组织,可较彻底地清除肿瘤淋巴引流,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治疗彻底性[8,9]。支持局部扩大切除术的学者认为,本病早期即已发生血管、淋巴转移,APR术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根治, 局部扩大切除术与APR 术在术后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两者预后均很差,局部切除术避免了永久性造口,可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3]。我们认为,由于ARMM 较为少见,目前并无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预后,现有的回顾性研究组间差异大,样本量较少,参考意义有限。我们对无明确远处转移的患者仍首选APR 术。疑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本组有3 例患者行APR 术后存活已超过4 年,1 例存活已达17 年, 术后仅1 例局部复发,提示APR 术后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本组1 例患者术后出现多次多处腹壁及皮下转移, 经多次转移灶局部切除后存活已达57 个月, 提示对此类患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