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食管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综合征(反流、烧心)、反流胸痛综合征;食管外表现包括:反流性哮喘综合征、反流性咳嗽综合征、反流性喉炎综合征和咽炎、鼻窦炎、复发性中耳炎等。近年来逐渐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又因为其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所以容易被临床医师认识和想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一种少见病,具有餐后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和体重减轻等特征,系由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间夹角变窄压迫十二指肠第三段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自奥地利人Carl von Rokintansky于1842年首次记述后,引起医学界的注意,但因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与其他消化道疾病多有交叉,所以漏诊或误诊现象文献中屡有报道。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名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管型石膏夹综合征、Wilkie综合征等。病因和病理,十二指肠上升段从右至左横跨第三腰椎、腹主动脉和椎旁肌,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穿过,当两动脉间夹角过小,就可以使肠系膜上动脉将十二指肠压迫于锥体和腹主动脉之上而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梗阻和慢性梗阻两型,前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胃扩张,体检可见上腹部膨隆,胃蠕动波,可闻及振水音。临床上后者常见,以长期间歇性上腹痛、呕吐(呕吐物中常混有胆汁)、厌食等表现为主,病史长者可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慢性梗阻急性发作时表现同急性梗阻,缓解期常无明显体征,易被误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X线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甚至胃扩张,频繁的逆蠕动,十二指肠近侧水平部扩张。本例见钡剂在十二指肠第三段突然截断,再于椎体左旁隐约出现另一截断,二者均呈垂直线,其间无钡剂,临床称其为“笔杆征”(图1)。以腹部超声、CTA检查,通过测量腹主动脉和SMA间的夹角和距离而获得诊断。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报道SMAS患者两动脉夹角15°-20°(正常人平均40°- 60°),国外报道两动脉夹角7°- 22°(正常人25°-60°),两动脉间离约2- 8mm(正常人10-28mm)。
我们发现临床中常常将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误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原因如下:首先,SMAS患者形成的高位肠梗阻,常常造成十二指肠梗阻近端食物潴留和频繁逆蠕动,自然产生十二指肠-胃-食管逐渐递减的压力梯度,顺压力梯度的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结局可想而知;其次,高位肠梗阻可以引起十二指肠和胃扩张,胃扩张后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腹段缩短,结果LES长度减少,LES静息压降低,LES抗反流作用减弱,引起胃食管反流;再者,有研究指出胃扩张是诱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TLESR)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知TLESR是发生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机制[5];还有,SMAS引起的胃十二指肠反流不同于单纯胃内容物的反流,前者反流物不仅含有胃酸、胃蛋白酶,而且常常混有胆盐、胰液等同时反流入食管,有研究发现胃液和十二指肠液共同参与消化道粘膜的损害[6]。另外,临床中发现多数SMAS患者体型瘦长,常并存胃肠动力不足和胃排空延迟的问题,使胃长时间保持充盈状态,从而使胃内压升高和胃扩张,促进反流的发生。综合上述原因,SMAS容易继发胃食管反流,客观上导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