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很多人就有畏惧心理,甚至会歧视患有这样障碍的患者和家属。相应的,自己出现时也会觉得很丢人,对别人隐瞒实情。其实在现代社会,心理障碍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经历着各种变迁,感受着各种压力,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下面这组数据来自于近年我国某大城市心理卫生机构的一项权威调查: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1.7‰ ,神经症等轻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35.2‰;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的情绪、人格或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0%以上。在对60岁及以上人口的调查中,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1.48‰。其中脑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8.79‰,精神分裂症7.67‰,脑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为1.99‰,神经症患病率为41.25‰。
既然心理障碍有这么高的发病率,那么为什么一般人都会排斥它的存在呢?这大概触及到了我们人性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人们最害怕的是对周围环境失去掌控能力,害怕失去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掌控能力,而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能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甚至扰乱正常的秩序。实际上,在心理障碍患者的群体中,严重扰乱他人和环境者只是非常少数的一部分,更多患者是独自体验情绪烦乱的痛苦而不被别人理解。
如果把某一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叫做“发病”,就像看待心脏病发病一样,那么发病的那个器官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的场所和器官是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就像感冒时身体会发烧一样,大脑也会“发烧”。只不过大脑发烧是通过情绪和行为的异常表现出来的,而且大脑 “发烧”时不会像脑内长肿瘤一样,可以通过医学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等发现病变的部位,心理障碍发生时可能找不到很明确的部位,但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脑内某些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焦虑情绪或思维与行为的异常有密切关系。这是发生在比细胞水平更微细的变化,也是各种精神科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所在,但是目前尚没有一些手段可以检测出来,而只能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
目前大多数心理障碍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控制,就想服用退烧药可以退烧一样,服用精神科的药物也可以缓解情绪、行为甚至思维的异常。记住,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大脑,当大脑出了问题,心理活动当然可以出问题。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大脑同样可以生病,为什么我们要剥夺它生病的权利,而在它生病后又不给予积极治疗呢?我们是不是对它太苛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