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人类第三位致死原因。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属于缺血性卒中,在发作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又约有1/3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众所周知,缺血性脑卒中会引起不同程度和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严重者甚至昏迷甚至死亡,影响中年人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家庭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造成脑卒中的途径主要有两条:1、狭窄本身造成的同侧脑半球血流下降,灌注不足;2、狭窄部位诱发血栓后,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目前对这种疾病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外科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另一种是介入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效果确切,曾经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金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尤其是介入技术的完善和成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从渐渐从非主流的治疗方式成为了主流的治疗方式。
相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介入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创伤小,无创口;不需要全身麻醉,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时间相对短;操作简便,技术相对易于掌握。
手术中需要用到的器材:保护伞,扩张球囊和支架。其中每种材料都有几种规格和品牌,每种品牌都有自己的特点,术者则根据病变特点和习惯进行选择。
顾名思义,保护伞为伞状结构,其表面有80-120um的小孔,可以通过血液,但能够拦截血栓,为的是放置在球囊扩张或者支架置入过程中导致病变部位血栓脱落到半球造成栓塞事件。另外,连接保护伞的导丝是整个手术的操作通路,所谓“命悬一线”。
球囊是放置支架前或者后对病变部位进行扩张的材料,其主要最用是将颈动脉狭窄部位的斑块和纤维成分撕裂,保证支架对血管腔成型充分。
球囊到达颈动脉狭窄部位后,通过体外的压力泵或者注射器推注造影剂和水的混合物,球囊则膨胀,球囊膨胀会对颈动脉狭窄部位的斑块造成压迫,从而使斑块松动,然后植入的支架会重建颈动脉的管腔。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一定的斑块脱落的几率。而大部分的斑块都会被保护伞拦截,但也可能会产生“漏网之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保证该手术绝对安全的原因。支架植入以后,再将保护伞取出来,被拦截的血栓也会随同保护伞一起被取出,手术即告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