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成功为一名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实施北京市首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术(Vesselplasty),成功的解决了常规椎体成型手术(PVP)存在的骨水泥泄露的问题,目前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完全缓解,已经下地活动参加日常生活,并康复出院。
患者梁X(化名), 2周前因不慎摔伤导致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因该患者同时合并重度的骨质疏松,因此,选择椎体成型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第一选择。但是,家人在我市多家大型医院托人打听后,得知行椎体成型术存在一定的骨水泥泄露的风险,虽然发生几率很小,但是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下肢瘫痪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病人迟迟不能下定决心手术治疗。
骨科主任聂源新教授得知此情况后,主动找到病人和家属聊天,打消患者和家属顾虑,并且向患者介绍2013年刚刚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认证的新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术(Vesselplasty)。该技术是2007年首先由台湾A-SPINE公司提出设计,经过国外多家大型医院实验后,与2013年正式获得我国CFDA的认证后引入我国。该技术采用的Vessel-X囊袋填充器是由高分子材料相互交错编织成网袋状结构,通过直接灌注粘稠的骨水泥即可达到膨胀的目的,其致密的高分子网层结构能够包裹大部分骨水泥,并且允许少量的骨水泥渗到网层之外,与骨组织耦合;并且,其囊袋的形状在膨胀后相对固定,能够较好的控制骨水泥的分布,杜绝了骨水泥泄露,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经过与患者的细致沟通,征得家属同意,骨科在聂源新主任的主导下定出严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5月30日上午10点,在充分术前准备基础上,聂源新主任开始为梁X实施手术。整个手术历时25分钟,手术在局麻下实施,整个过程患者完全清醒,在C型臂的监视下,聂主任准确的经过椎弓根穿刺到骨折的腰2椎体,在缓慢的向骨囊袋灌入骨水泥2.5ml后,囊袋缓慢膨胀成型,并且伸出少量毛刺样骨水泥和骨组织耦合在一起。术中出血仅1ml,患者各项体征均正常。患者梁X术后立刻就感到腰部疼痛缓解了70%以上,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饮食正常,生活可自理,未发生临床并发症。
据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聂源新主任介绍,与既往的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PKP(后凸成形术)和PVP(椎体成形)术式相比,新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术(Vesselplasty)最大的特点是扩张用的囊袋留在受伤的椎体内,直接在囊袋内灌注骨水泥,从而在工作原理上杜绝了出现骨水泥泄露甚至导致下肢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此外,整个手术是在局麻下实施,手术切口仅5毫米,可以不需要缝合伤口,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恢复快,通常在术后第2天就可以恢复日常生活自理,最大限度体现了微创、高效、安全的设计理念。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在为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更加安全的选择,同时,也推动了整个骨科微创理念更进一步。据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是北京市最早开展该手术的科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