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和骨缺损常因骨折治疗不当,或因骨折后感染所致。两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骨移植,但由于骨折不愈合、骨缺损的局部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如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合、皮肤缺损、软组织瘢痕多、血运不好等);使治疗比较困难。如以前曾多次手术或广泛反复感染,则治疗更为困难。
近几十年来,由于技术的改进,骨移植术的成功率已有所提高,但仍有一部分病例失败,其原因与治疗上的缺点(如软组织瘢痕未妥善处理、植骨周围血运不佳、植骨量不足、接触不紧密等,内、外固定不充分或时间不足、术后感染等)有密切关系,必须予以重视和预防。骨折不愈合、骨缺损的原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各不相同,术前必须个别详细研究,判定有效的措施,力争通过一次手术取得成功。
骨移植术成功的重要条件如下:
1、彻底治愈局部骨和软组织的感染,以消除潜在感染和术后感染复发的机会。
2、局部如有较大的皮肤和软组织瘢痕,应先行切除,用适当皮瓣移植修复。
3、骨折端的硬化区及其周围的瘢痕组织必须充分切除,骨髓腔必须钻通,以在植骨周围创造一个血运丰富、生长力活跃的移植床,保证植骨成功。
4、植骨的数量要充足,移植骨与接受骨之间应有广泛而紧密的接触,并应用牢靠的内固定,最好采用新鲜自体皮质骨作骨上移植,加松质骨骨端间移植。
5、外固定的范围要足够,时间要充分。固定期间应进行功能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6、严格的无菌技术,预防伤口感染。
[术前准备]
除同骨移植术及取骨术的术前准备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1、骨折不愈合,骨缺损的病人,多数卧床时间较久,屡经手术,反复感染,全身情况欠佳,术前应予以改善;并应在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以改善心、肺机能,增强对手术的耐力;同时改善肌力、关节功能和骨质疏松脱钙。
2、以往有感染史者,术前应采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复发。
3、因骨缺损而短缩的肢体,特别是下肢,应先行牵引1~2周,以恢复肢体长度。
[手术步骤]
1、体位,应根据病史部位和取骨部位来选择体位。
⑴显露硬化骨折端
⑵切除硬化骨质
2、切口和骨折端显露。在病变部位选择显露充分、损伤小的切口,其长度应根据移植骨的长度而定。骨折端的显露应尽量从肌肉间隙进行,以减少出血;并注意保护切口周围的血管、神经,慎勿损伤。骨折端的显露以能满足硬化端的切除和移植骨板的置放与固定为度,尽量保留周围肌肉与骨骼的附着。骨膜的剥离应尽量减少,使裸露的骨面与移植骨板的面积相仿即可,尽量保留骨膜及软组织与接受骨的附着,以保存良好的血运和成骨功能。
3、软组织与骨折端的处理。主要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血运丰富的环境。软组织瘢痕应全部切除,直到正常组织。骨折端的硬化骨质,应用线锯或骨刀切除,直至断面大部为血运丰富的正常皮质骨为止(一般硬化皮质骨坚硬,象牙色,增厚,而无血运)。然后,将闭合的骨髓腔用手摇钻钻通或小圆凿凿通。
⑶钻通骨髓腔
⑷凿平皮质骨表面,髓腔内植骨
⑸在手法牵引下,用持骨钳将骨折端复位
4、复位与骨移植。如计划用骨上骨移植作内固定,应将骨折两端与移植骨接触的皮质骨凿平,使移植骨与接受骨紧密接合。至此,骨移植前的手术步骤已完成,可行复位及植骨。为了促进骨内膜的成骨作用,髓腔内可以插入一小段松质骨。
然后,利用持骨钳夹住骨折的两端,有助手牵引下进行复位,并使髓腔内植骨的另一端插入对侧髓腔。复位时除注意骨折面的对合外,应特别注意轴线的对准,以免形成旋转畸形。复位后,应有专人维持肢体位置,以免骨折端移位而折断髓腔内植骨。
将业已切取完毕,等待移植的皮质骨板置于已凿平接受骨的骨面上(骨板的长度一般应为接受骨直径的5倍,保证两端各与接受骨面接触3cm以上)。在上肢应尽量对合骨折面,消灭骨缺损后,在下肢应尽量恢复肢体的长度后,用骨折固定器将接受骨与移植的皮质骨板固定在一起,并以4~6枚螺钉固定。最后,在骨缺损间隙及移植骨板周围用大量小块及小条状松质骨填充,消灭所有的空隙。
⑹用皮质骨板作骨上移植
⑺骨缺损区及骨板周围间隙用松质骨充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