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近乎一半的人曾经遭受过失眠之苦。但多数人都不认为这是病,更很少有人因此就医,或能够在就医时主动谈及睡眠问题。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失眠患者都是因慢性失眠导致长期头晕等症状出现后到神经内科就诊时被“意外”发现失眠这个元凶的。
★求医经历
56岁的张女士,因头晕就诊6次,每次头晕通过输液治疗后好转。但这次头晕较前几次持续时间长,输液后不能缓解。 张女士平时性格比较急,自从50岁退休回家后,又逢更年期,经常睡眠不好。开始她间断服用安定,到后来每天一粒舒乐安定,一直维持了4年多。最近,张女士又向医生抱怨手里的安眠药物不好用了,以前一到两粒舒乐安定,现在加到4粒也没有效果了。从来就不认为失眠需要医治的张女士,更不承认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只是因为近两年来间断头晕,头脑不清,记忆力变差,以为是脑供血不足所致,才经常出入神经内科门诊和中医科门诊。因头晕的疗效不理想及合并失眠,神内医生建议她来我们心理科检查一下。
张女士来我科就诊后,做了有关情绪量表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显示中到重度的抑郁和焦虑。这一结果令张女士吓了一跳。经过医患交流与共同探讨,张女士听取了临床心理医师的建议,采用了药物结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综合治疗的方法。1个月后,张女士头晕明显好转,两个月后未再服用任何促睡眠药物,情绪与社会功能恢复如常。治疗后1年随诊,张女士睡眠状况明显改善,未出现波动,头晕也未再发生。
★医患对话
■患者问题:何为失眠及慢性失眠?
■出诊医生: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而每周有3次以上的失眠,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者为慢性失眠。长期失眠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伴随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心悸、气短、疲劳乏力、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慢性失眠不仅会影响白天的工作与精力,而且会促使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心脏病发作,也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还可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患者问题:造成慢性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出诊医生:首先要查明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会干扰原来的睡眠形态,影响睡眠和觉醒的节律,原发疾病治愈后,失眠将迎刃而解。其次,药物也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因素,如降压药、皮质类固醇、咖啡因等均能影响睡眠。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应用药物的方式不恰当也可以干扰睡眠。慢性失眠的最常见原因就是情绪失调和长期滥用安眠药物或饮酒。焦虑患者失眠的特点是睡眠密度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深睡眠少;抑郁患者失眠的特点是睡眠各期时相转换增多,主要表现为早醒,醒起次数增加。
■患者问题:服用安眠药会上瘾吗?
■出诊医生:大多数安眠药都是安全的,成瘾性很低。目前为了解决安眠药的成瘾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使用任何一种安眠药,医生处方最好不要超过4周。临床一般推荐使用同一种安眠药连续服用不超过2~4周。所以,只要合理使用安眠药,定期(2~4周)更换安眠药,就可以避免成瘾性。另外,安眠药的常见副作用有头晕、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走路不稳等,这些症状医生称之为“宿醉反应”,也就是说,像夜里喝了酒第二天没醒过来一样。遇到这种情况,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降低药物剂量或改用别的药物即可。
■患者问题:使用药物治疗慢性失眠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出诊医生:苯二氮?类药物(安眠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相对安全。只有当药物持续应用4~12周,催眠效果才可能会下降,长期应用会产生耐受和依赖,停药后失眠反而加重。有些慢性失眠者如必须长期服苯二氮?类药物,最好采用交替或间断服药法,如假日服药:每周五、六晚服药,其他时间不服药。这样可以避免药物耐受的产生,病人可得到每周至少一两个夜晚充分的睡眠,基本上可以消除失眠的不良影响。对于抑郁或焦虑合并慢性失眠者,在用药时要注意单纯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易出现的问题。因为这样短期内虽然能改善患者的睡眠问题,但能掩盖甚至进一步加重情感障碍。
■患者问题:慢性失眠患者为什么要到临床心理科诊治?
■出诊医生:经常有失眠的患者问医生,我没有任何心理问题,为什么要到心理科诊治而不是神经内科?其实,失眠症本身就隶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有些慢性失眠的患者,失眠只是表象,从根本上说可能是焦虑或抑郁的一个症状,因此要到临床心理科请专家进行系统评估,排查精神心理疾病相关性失眠。抑郁症患者产生继发失眠时,必须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焦虑障碍患者产生继发失眠时,要加用抗焦虑药物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