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3.0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Signa HDX 3.0T iMR系统行脑肿瘤手术43例,其中胶质瘤23例,垂体瘤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1例。分析其对手术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结果 43例手术中,iMR扫描1~3次不等,平均1.3次,共有16例发现有肿瘤残留,其中13例行再次手术达到完全切除,全切除率由63%(27/43)提高至93%(40/43)。无iMR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3.0T高场强iMR系统为脑肿瘤手术提供精确定位、实时导航,提高脑肿瘤全切率,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度,减少了并发症。
在当今精准神经外科时代,神经导航已广泛应用于脑肿瘤的手术治疗,但局限性在于其单纯依靠术前影像数据,易因术中“脑组织移位”造成误差。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R)技术可在手术过程中实时采集并更新影像数据,克服神经导航的局限,使脑肿瘤的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199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Brigham医院,iMR首次投入临床使用[1],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迅速普及。我国最早于2006年开始,上海华山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相继引进0.15T低场强及1.5T高场强iMR[2-3],2011年4月,我院GE Signa HDX 3.0T iMR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至2011年12月共实施相关脑肿瘤手术43例,现将初步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43例患者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2~75(45±21)岁;胶质瘤23例,垂体瘤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本研究患者入选比较随机,无特殊除外标准。但入选垂体瘤患者,微腺瘤(直径<1 cm)均除外。
2、iMR系统:我院3.0T术中磁共振采用双室设计、磁体固定、转运床模式及神经导航一体化系统。磁共振室紧邻手术间,中间设通道门,均采用放射屏蔽,磁共振室的磁体室、操作室、办公室及检查通道均为层流设计(百级),并严格按照手术室要求消毒。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其用于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普通扫描。对于手术患者,术前1天行MRI扫描,扫描的序列传输至计算机系统,使用软件iPlan cranial2.6做导航计划,进行全脑三维重建,标记出肿瘤及肿瘤区域附近的重要结构,并将数据传至手术导航系统。次日进行导航手术。
3、方法:手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使用标准手术器械,麻醉机与磁共振兼容。术中根据术者判断,如认为肿瘤已完全切除、难以确定是否全切或已达到术前计划,则行iMR扫描。术腔初步止血后,无菌敷料覆盖术区、严格包裹患者,然后使用转运床将患者、麻醉机一同转运至磁体间进行扫描,监护仪采用遥感设备,麻醉师在操作间即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扫描方法,采用纯轴位层厚2.0 mm无间隔T2WI序列、3D T1WI序列扫描,术前强化的恶性胶质瘤采用3D T1WI增强扫描序列,如病变影响重要纤维束,则增加术中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导航系统在每次术中扫描后均自动实时更新导航影像。如肿瘤切除完全或达到术前计划,则结束手术;如扫描提示肿瘤残留,则经校正神经导航后,再次切除残余病灶。
结果
本组43例患者中,iMR扫描1~3次,平均1.3次。iMR扫描发现肿瘤残留16例(37%),其中13例进一步手术达到完全切除,见图1,2;3例未完全切除,1例为术后复发胶质瘤,因部分结构紊乱并且侵犯内囊后肢而无法完全切除,2例为垂体瘤,由于侵犯海绵窦并紧密包绕颈内动脉,未能全切,但已达到术前预期。经iMR扫描后,肿瘤全切除率由63%(27/43)提高至93%(40/43)。iMR整个过程包括:准备-等待磁共振-转至磁体室-行磁共振扫描-转回术间重新铺单手术,总时间21~50(31±10)min。所有患者无iMR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未发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未发现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