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畸治疗中,拔牙与否历来是争议较大的问题,也是正畸医生较为费心的问题。从口腔正畸之父Angle的不拔牙矫治理论至今,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变化和反复。Angle医师追求理想正常牙合,要求保留口腔中所有牙齿,主张通过促进咀嚼功能以剌激颌骨生长,为牙列提供足够的间隙。但是后来研究发现颌骨的生长主要取决于遗传,后天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对间隙不足的错牙合畸形,如果不拔牙矫治,其疗效不稳定易复发。他的学生Tweed医师以大量的临床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对双颌前突的病例应采用口外支抗和拔除第一双尖牙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拔牙矫治风靡一时,席卷整个正畸界,拔牙矫治成为口腔正畸的主流。
近十多年来,随着口腔材料学的发展和矫治技术的提高,正畸力与矫形力联合应用,对一些存在生长发育潜力的病例,即使存在牙列的拥挤或上下颌骨间的不调,也常采用不拔牙矫治而获得成功。以美国西北大学口腔正畸科为例,拔牙率1940~1949年<10%;1950~1959年45%;1960~1969年>60%;1970~1979年50%;1980~1989年35%;1990年以后15%。Alexander认为,在美国约25%的病例必须拔牙矫治,约25%的病例不必拔牙矫治,50%为边缘病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1996年的拔牙病例统计为64.60%。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拔牙与否有时还是令人捉摸不定,特别是边缘病例,以至边缘病例的界定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拔牙与否还与正畸医师本人的设计倾向、矫治技术手段以及患者本人或家长的意象和合作程度有关。
相关文章